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疹是其重要表现但非特有,猩红热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儿童和成人患猩红热有不同特点及皮疹相关注意事项,出现可疑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皮疹与猩红热的关系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皮疹是猩红热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皮疹并不是猩红热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皮疹表现,反之猩红热也不是仅通过皮疹就能确诊,需结合多方面表现综合判断。
(一)猩红热皮疹特点
出疹时间:通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皮疹,多数情况下先从耳后、颈部和上胸部开始,然后迅速波及全身。
皮疹形态: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严重时可出现出血性皮疹。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不一,面部可有糠状脱皮,手掌、足底大片状脱皮,重者可呈手套、袜套状脱皮。
特殊体征: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Pastia线);面部潮红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舌乳头红肿,似草莓,称为草莓舌,病程第2-3天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称为杨梅舌。
(二)其他可引起类似皮疹疾病的皮疹特点
风疹:皮疹一般于发热1-2天后出现,为淡红色斑丘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布满全身,皮疹分布均匀,疹间有正常皮肤,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常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麻疹: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顺序为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一般发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二、猩红热的诊断依据
除了皮疹表现外,还需结合以下方面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周有与猩红热或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除了典型皮疹外,还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等表现,重者可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找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体滴度升高,一般在感染后1周开始升高,3-4周达高峰。
三、不同人群患猩红热的特点及皮疹相关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特点: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皮疹表现也更典型,且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皮疹引起的瘙痒等不适可能更明显。
注意事项:儿童患猩红热出现皮疹时,要避免儿童搔抓皮疹部位,防止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感染。要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温水轻柔擦拭皮肤,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同时,要注意观察皮疹变化及体温等情况,及时就医。
(二)成人人群
特点:成人患猩红热相对儿童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全身症状,皮疹表现与儿童类似,但可能在程度上稍有差异。
注意事项:成人患猩红热出现皮疹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咽痛等症状。同时,要按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密切观察自身病情变化。
总之,皮疹可能是猩红热的表现,但不能仅凭皮疹就诊断为猩红热,需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如果出现类似皮疹等可疑猩红热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