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内镜及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有腹痛、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治疗有内科止痛、胰腺酶替代、控制糖尿病、内镜及手术治疗,儿童、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点。
一、胰腺炎的症状
(一)急性胰腺炎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在饮酒、饱食后发生,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
2.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需考虑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等。
4.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患者因频繁呕吐、胃肠减压等可出现脱水,严重者可有代谢性酸中毒,伴血钾、血镁、血钙降低等。
对于儿童急性胰腺炎,其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部位不如成人明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且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隐匿,腹痛程度可能不如中青年明显,但更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慢性胰腺炎
1.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可位于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呈反复发作性,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脂肪泻(大便量多,有油滴,恶臭)、消瘦等,这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酶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脂肪的消化。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这是因为胰腺的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二、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胰腺炎
1.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一般需禁食1-3天,待腹痛、呕吐基本缓解后可考虑少量进食清淡流质饮食。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情况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如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氯化钾、碳酸氢钠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抑制胰液分泌
抑酸药物:常用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胰液分泌。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液及胰酶分泌,抑制胰酶合成,对治疗急性胰腺炎有一定效果。
3.抗感染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多存在肠道细菌移位,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常用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4.内镜治疗: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在急性期若患者符合条件,可通过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胰胆管压力。
5.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儿童急性胰腺炎一般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如积极补液、抑制胰酶分泌等,若病情严重出现胰腺坏死等情况才考虑手术。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二)慢性胰腺炎
1.内科治疗
止痛:疼痛发作时可使用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但需注意胃肠道反应),对于顽固性疼痛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但要警惕药物成瘾。
胰腺酶替代治疗:口服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片等,以缓解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
控制糖尿病:对于出现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并发糖尿病的患者,需根据血糖情况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2.内镜治疗:对于胰管狭窄等情况,可通过内镜下胰管扩张、放置支架等改善胰管引流。
3.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有胰管结石、胰头肿大压迫胆总管导致黄疸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胰管减压术、胰腺切除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