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踝撕脱性骨折需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保守(石膏或支具固定)和手术(骨折块移位明显时),康复护理包括固定期间肿胀护理与肌肉锻炼、拆除固定后关节活动度及力量训练,还需关注儿童心理、生长发育及活动限制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受伤的机制,如是否有扭伤、摔倒等情况,了解受伤的时间、具体部位及当时的症状表现。例如,儿童玩耍时不慎崴脚,之后外踝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外踝部位,观察是否有肿胀、淤血、压痛,评估踝关节的活动度,初步判断骨折的可能性。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明确是否存在外踝撕脱性骨折以及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能清晰看到外踝处是否有小的骨块分离。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骨折块较小或需进一步明确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时,可考虑进行CT及MRI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状况。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石膏固定:如果骨折块移位不明显,可采用石膏固定的方法。将踝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一般固定4-6周,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踝关节的肿胀情况及远端血运、感觉等。例如,用石膏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或稍跖屈位等合适的位置,限制踝关节的活动,为骨折修复创造稳定的环境。
支具固定:对于一些情况较稳定的外踝撕脱性骨折,也可使用支具进行固定,支具固定相对石膏更具透气性等优势,但同样需要保证固定的稳定性,使骨折部位得到良好的制动。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比如骨折块移位超过一定程度,严重影响关节面的平整及踝关节的正常功能等情况。
手术方式: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将撕脱的骨折块复位并用合适的内固定物(如克氏针、螺钉等)固定,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
三、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肿胀护理:受伤早期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让患儿平卧时在脚下垫枕头等,使外踝部位高于心脏位置。
肌肉锻炼:在固定期间,指导患儿进行非受伤部位的肌肉收缩锻炼,如足部的屈伸活动、膝关节的屈伸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先由治疗师帮助患儿活动踝关节,逐渐增加活动的力度和范围,然后让患儿自己进行练习。
力量训练: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步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通过提踵练习等增强小腿肌肉力量,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可从较小的负荷开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心理因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可能会因为疼痛、行动不便等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儿心理安抚,多与患儿沟通交流,缓解其不良情绪,例如通过讲故事、玩简单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生长发育影响: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外踝撕脱性骨折的治疗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踝关节的生长发育状况,定期进行复查,确保骨折愈合的同时不影响儿童踝关节的正常生长和功能发育。
3.活动限制:儿童活泼好动,在治疗和康复期间要严格限制其过度活动,避免再次受伤。例如,告知患儿及家长在骨折未完全愈合前避免剧烈运动、跑跳等活动,防止骨折移位或影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