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脱位是髌骨脱离正常解剖位置,多向外侧脱位,发病与解剖、创伤因素相关,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期制动冷敷,复发性脱位需手术,术后或急性期后要循序渐进康复训练,不同年龄患者需调整相关治疗和训练情况。
发病原因
解剖因素:
股骨髁发育不良,比如股骨外髁发育短小、扁平,会使髌骨在股骨上的稳定结构受到影响,增加脱位风险,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可能与生长发育异常有关,不同性别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导致股骨髁发育差异。
髌骨形态异常,如髌骨高位、髌骨倾斜等,会改变髌骨的受力分布,生活方式上如果长期不合理运动,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异常受力情况,增加脱位几率。
创伤因素:
急性创伤,比如膝关节遭受暴力撞击,像运动中被他人碰撞、摔倒时膝关节直接着地等情况,容易导致髌骨瞬间向外侧脱位,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运动爱好者等经常参与剧烈运动的人群风险相对更高。
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微小创伤,例如过度使用膝关节进行跑跳等运动,会使髌骨支持带等结构逐渐松弛,进而增加髌骨脱位的倾向,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慢性损伤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膝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尤其在脱位发生时,疼痛较为明显,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成人则能明确指出疼痛部位。
肿胀,受伤后膝关节迅速出现肿胀,是因为局部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反应等导致,性别对此影响不大,但不同年龄人群肿胀消退速度可能不同,儿童相对恢复可能稍快些,但也受损伤程度等因素影响。
活动受限,膝关节不能正常屈伸活动,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动作,生活方式上如果是经常运动的人,脱位后会严重影响其运动能力。
体征:
髌骨外侧移位,通过查体可发现髌骨不在正常位置,向膝关节外侧偏移,这是髌骨脱位的重要体征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恐惧试验,检查者将髌骨向外侧推移并维持一定压力,患者会出现恐惧不安,害怕髌骨再次脱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不配合等因素影响检查准确性,但仍可作为参考。
轴移试验,用于评估髌骨不稳定情况,通过特定的膝关节屈伸动作检查髌骨的移动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髌骨与股骨髁的位置关系,判断是否有骨折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拍摄X线时的体位等要求可能略有不同,儿童需要特别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髌骨周围软组织结构,如支持带、半月板等的损伤情况,对诊断髌骨脱位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各年龄段均可进行MRI检查,但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使其保持安静以保证图像质量。
治疗与康复
急性期处理:
首先要制动膝关节,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膝关节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不同年龄患者固定的方式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儿童固定时要注意舒适度和定期检查肢体血运等情况。
进行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年龄较小的儿童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手术治疗:
如果是复发性髌骨脱位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髌骨支持带重建、股骨髁上截骨等,不同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病情和年龄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康复训练:
术后或急性期过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股四头肌和髌旁肌肉力量训练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患者的训练强度和进度要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儿童康复训练需要家长配合监督,确保训练安全有效,同时要考虑生活方式的调整,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膝关节功能,回归正常生活和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