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与遗传和紫外线照射有关,颜色、形状多样,生长缓慢,组织病理上因分布位置不同分类型,一般无恶变倾向时可不治,有需求或怀疑恶变可激光或手术治疗;瘊子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良性赘生物,接触传染,免疫力低者易患,有寻常疣和扁平疣等不同类型,组织病理有表皮角化过度等表现,可通过物理、药物等方法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自身情况。
一、定义与病因
痣
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又称色素痣、黑素细胞痣。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能导致痣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聚集。此外,紫外线照射也可能是痣形成的一个促进因素,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痣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婴儿期即可出现,随着年龄增长数量可能逐渐增多。
瘊子
瘊子医学上称为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表面良性赘生物。HPV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感染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疣,如寻常疣、扁平疣等。生活中直接接触患者病变部位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都可能导致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HPV从而患上瘊子,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
痣
颜色多为棕色、黑色或肤色,形状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等,边界一般比较清晰,大小不等,小的几毫米,大的可累及身体较大面积。一般生长缓慢,多年变化不大,表面通常光滑,有的可能有毛发生长。例如常见的交界痣,多为扁平或稍隆起的斑疹或丘疹,边界清楚,颜色均匀,直径一般小于6毫米。
瘊子
寻常疣:多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呈灰褐色、棕色或正常肤色,可呈乳头瘤样增生。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扁平疣:主要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颜色为淡褐色、正常肤色或浅粉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分布。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等部位。
三、组织病理学差异
痣
痣细胞在皮肤内的分布位置不同可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交界痣的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细胞巢形状规则,细胞大小一致,胞质内含有黑素颗粒。混合痣同时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既有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痣细胞巢,又有真皮内的痣细胞团。皮内痣的痣细胞完全位于真皮内,形成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周围有结缔组织包绕。
瘊子
寻常疣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延长,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可见空泡化细胞,这些空泡化细胞体积大,核浓缩嗜碱,周围有透亮的晕。扁平疣的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增生,颗粒层和棘层上部可见较多空泡化细胞。
四、治疗方法差异
痣
一般情况下如果痣没有恶变倾向不需要治疗,但若有美容需求或怀疑有恶变可能时可考虑治疗。常用方法有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能量破坏痣细胞;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的痣或怀疑恶变的痣,手术切除后可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性质。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时需考虑皮肤修复能力等因素,儿童的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成年人根据痣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法;老年人若痣有变化也需及时评估处理。
瘊子
可采用物理治疗如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疣体坏死脱落;激光治疗也是常用方法,利用激光烧灼疣体使其去除;还可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如维A酸乳膏等,但药物治疗起效相对较慢,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物理治疗需更加谨慎,要考虑儿童的耐受程度和治疗后的护理,避免过度治疗对儿童皮肤造成较大损伤;成年人治疗相对选择更丰富,但也需根据疣体情况和自身状况选择合适方法;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治疗瘊子时除了针对疣体本身的治疗,还需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以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