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需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泌素瘤鉴别。与十二指肠溃疡在疼痛特点(胃溃疡多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常空腹痛)和胃镜表现(胃溃疡溃疡形态等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别)有差异;与胃癌在临床表现(胃溃疡慢性病程、症状相对轻,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全身症状)及胃镜病理活检(胃溃疡病理多良性,胃癌胃镜及病理有恶性特征)不同;与胃泌素瘤在胃酸分泌情况(胃溃疡胃酸正常或轻度增高,胃泌素瘤胃酸显著增高呈高酸状态)和其他表现(胃溃疡主要为消化性溃疡相关症状,胃泌素瘤有难治性等溃疡及腹泻等)有别。
一、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
(一)疼痛特点
1.胃溃疡:多为餐后痛,疼痛一般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其机制可能与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溃疡面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由于胃酸分泌调节等差异可能表现有一定个体性,比如老年患者胃酸分泌可能相对减少,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
2.十二指肠溃疡:常为空腹痛,多在空腹时(如餐前、夜间)疼痛,进食后缓解,疼痛规律相对较典型,这与十二指肠球部在空腹时受胃酸刺激明显有关,不同性别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因胃肠功能变化可能有不同表现,如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疼痛特点可能符合上述规律。
(二)胃镜表现
1.胃溃疡:胃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平坦,覆盖有白苔或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不同年龄人群胃镜下表现可能因胃黏膜修复能力等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若发生其黏膜修复等情况可能与成人有别。
2.十二指肠溃疡:胃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边缘整齐,底部覆有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球部可变形等。
二、与胃癌鉴别
(一)临床表现
1.胃溃疡:多为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情况影响不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可缓解,如年轻女性胃溃疡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及规范用药后预后较好。
2.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相对隐匿,症状进行性加重,可伴有消瘦、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性别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等不同,胃癌进展速度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弱,胃癌可能进展相对较快。
(二)胃镜及病理活检
1.胃溃疡:胃镜下溃疡周边黏膜一般较光滑,病理活检多为良性病变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病理表现可能因胃黏膜基础状态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如儿童胃溃疡病理多为炎症等良性改变。
2.胃癌:胃镜下溃疡形态多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呈结节状、隆起状,底部凹凸不平,有污秽苔,周围黏膜皱襞中断、结节状增生等,病理活检可发现癌细胞,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病理类型可能有一定分布特点,如老年男性胃癌中腺癌相对多见等。
三、与胃泌素瘤鉴别
(一)胃酸分泌情况
1.胃溃疡:胃酸分泌多为正常或轻度增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胃酸分泌受自身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胃酸分泌可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在正常或轻度增高范围。
2.胃泌素瘤:胃酸分泌显著增高,呈高酸状态,由于胃泌素瘤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胃酸,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消化性溃疡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因基础生理状态不同,高酸状态对机体影响程度不同,比如儿童胃泌素瘤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高酸对胃肠黏膜损伤更严重。
(二)其他表现
1.胃溃疡:主要表现为消化性溃疡相关症状,经过规范的抑酸等治疗可缓解病情。
2.胃泌素瘤:除有难治性、多发性消化性溃疡外,还可伴有腹泻等表现,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腹泻表现可能不同,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胃肠功能本身减退,腹泻表现可能更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