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膜炎是罕见的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有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活检,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大多数患者经治可控制病情,部分复发,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有关。
一、定义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肠系膜脂肪组织的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二、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创伤、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推测可能是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慢性隐痛,也可呈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需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来判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进而与肠系膜脂膜炎的腹痛表现相互作用。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原有疾病可能干扰对肠系膜脂膜炎腹痛的判断。
2.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包块,包块大小不一,质地因病变程度而异,一般边界不清。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肠系膜脂肪增厚、回声增强,肠系膜血管周围有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区,有助于初步筛查。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腹部脂肪相对较薄,超声观察需更细致。
CT检查: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重要手段,可见肠系膜脂肪组织内有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周围脂肪组织模糊,肠壁可能有增厚等表现。通过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肠系膜脂肪组织的病变情况,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优势。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可能轻度升高,但缺乏特异性,主要用于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镜下可见脂肪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等典型病理改变。
2.鉴别诊断:需与腹腔内肿瘤(如淋巴瘤、胃肠道肿瘤转移等)、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疾病相鉴别。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等手段进行鉴别,例如腹腔内肿瘤一般有其自身肿瘤相关的特异性表现,通过病理活检可明确性质,而肠系膜脂膜炎的病理改变有其独特性。
六、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监测病情变化。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于缓解炎症反应。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需密切监测。
3.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肠粘连松解术、病变肠段切除术等。手术时需充分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七、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复发。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