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由病毒、细菌等感染或环境、过敏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支气管炎症,有咳嗽、喘息、发热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对症和病因治疗,护理要注意休息、饮食等,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感染等预防,多数预后好,延误或有基础病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疾病,需及时就医诊治。
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可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可能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或者直接感染引起支气管炎症。
非感染因素: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比如寒冷空气刺激可降低支气管黏膜的防御功能,容易引发炎症;室内烟雾(包括二手烟)等污染也会刺激支气管,增加小儿患支气管炎的风险。
过敏因素:某些过敏体质的小儿,接触过敏原后可引起支气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常见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婴儿可能不会咳痰,表现为呼吸时喉中有痰响。
喘息:部分患儿可出现喘息症状,听诊时可闻及哮鸣音,多见于过敏体质的小儿或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患儿。
发热:病情较轻的患儿可能仅有低热,病情较重的患儿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39℃甚至更高。
其他症状:患儿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佳等表现。
体征:
胸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有散在的干、湿啰音。湿啰音的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听诊肺部情况,了解呼吸音及啰音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细菌感染时可进行痰培养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小儿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若合并肺炎等情况则可出现相应的肺部炎症影像。
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咳嗽明显的患儿,可使用止咳药物;有喘息症状的患儿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缓解喘息;发热时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如体温超过38.5℃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病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多数可自愈;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护理要点:
休息与环境:患儿需要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
饮食护理: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咳嗽、喘息等症状变化,以及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预防
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婴幼儿要提倡母乳喂养。
避免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勤洗手;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注意与小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预防过敏:对于过敏体质的小儿,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物质过敏,应尽量远离该过敏原。
小儿支气管炎的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数患儿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后可康复。但如果病情延误或小儿本身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可能会发展为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因此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支气管炎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