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及阵发性下腹痛等,临床表现为停经后少量阴道流血等,病因有胚胎、母体、父亲因素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预后不一,不同人群如育龄女性、高龄孕妇、有不良孕史孕妇各有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停经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可伴有轻微下腹痛或腰背部酸痛。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二、病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如夫妻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先兆流产。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等全身性疾病时,可导致胚胎缺氧、发育异常,引起先兆流产。例如,孕妇严重贫血时,胎盘供氧不足,影响胚胎发育。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是常见的内分泌因素,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不足,不能维持妊娠蜕膜的发育,从而导致先兆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也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增加先兆流产的风险。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如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胎盘血供,引起先兆流产。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先兆流产。
不良生活方式:过量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等,也可能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风险。例如,孕妇大量吸烟时,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发育。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进而引发先兆流产。
三、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停经史、阴道流血情况、腹痛情况等。
体格检查: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宫颈口是否扩张、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是否相符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如是否可见胎心搏动、孕囊的位置等。若超声提示孕囊形态不规则、位置异常等,可能提示先兆流产。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清孕酮水平,若孕酮水平较低,提示流产风险较高。但孕酮水平的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因为孕酮水平在一天中也有波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动态监测hCG的变化,若hCG持续低水平或增长缓慢,提示胚胎发育可能异常,增加先兆流产的可能性。
四、处理及预后
处理
一般处理:孕妇需适当休息,禁止性生活,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药物治疗:对于黄体功能不全的孕妇,可给予黄体酮补充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孕妇,需补充甲状腺素;对于有焦虑、紧张情绪的孕妇,可适当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的镇静剂。
预后:经过适当处理后,多数先兆流产的孕妇可以继续妊娠,胚胎发育正常。但也有部分孕妇会发展为难免流产。如果经过休息和治疗后,阴道流血增多或腹痛加剧,宫颈口扩张,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需及时终止妊娠。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在计划怀孕前,应进行孕前检查,包括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妊娠的因素。怀孕后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卵子质量下降,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增加。高龄孕妇更应加强孕期监测,如定期进行超声检查、hCG和孕酮测定等,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要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有不良孕史的孕妇:既往有先兆流产、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孕妇,再次怀孕时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较高。这类孕妇在怀孕后应更早地进行产前检查,加强孕期监护,密切关注自身症状,一旦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要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孕史,以便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