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诊断依病史、皮疹等,治疗按病情选方案;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致,分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真菌为主,不同年龄人群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有不同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脚气:又称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游泳池边、公用拖鞋、毛巾等场所易感染,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皮肤癣菌生长繁殖,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一般男性因活动量相对较大,足部易出汗,若不注意卫生更易患脚气,儿童也可能因在公共场合接触致病菌而感染。
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剧烈,搔抓后皮损易破损、渗出、糜烂。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不同部位湿疹表现略有差异,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外界刺激物而加重。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边界较清楚,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如小腿、手部等,病程长,易复发。不同年龄人群慢性湿疹表现基本类似,但儿童皮肤较娇嫩,慢性湿疹可能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更大。
脚气: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自觉瘙痒剧烈,搔抓后可继发感染。
间擦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发白、糜烂,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基底呈红色糜烂面,有少量渗液,常伴有剧烈瘙痒,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恶臭等情况。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粗糙脱屑,纹理加深,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瘙痒程度相对较轻。不同类型脚气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出现,儿童脚气表现可能相对更局限,症状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但仍需重视。
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一般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病史、家族过敏史等,通过视诊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等表现来明确诊断。
脚气:可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进行诊断。真菌学检查常用方法有直接镜检(刮取皮损边缘鳞屑置于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皮肤癣菌感染,从而确诊脚气,并与湿疹等其他类似疾病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在真菌学检查操作上基本类似,但儿童皮肤较薄嫩,操作时需更加轻柔。
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地奈德乳膏等;中度湿疹可联合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对于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使用外用药物时要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脚气: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如水疱型可选用硝酸咪康唑散等粉剂,然后再用抗真菌霜剂;间擦糜烂型应先局部湿敷收敛干燥后再用抗真菌药物;鳞屑角化型可选用抗真菌软膏,如联苯苄唑乳膏等,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不同年龄患者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需注意,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且要确保药物使用安全,口服抗真菌药物需谨慎评估利弊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