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由骨膜及相关血管、组织改变或细菌侵袭致的应力性或感染性损伤病,病因有运动损伤(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因素)和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及感染性骨膜炎的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儿童和孕妇患骨膜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运动损伤
年龄与性别因素:青少年和运动员相对更易发生运动性骨膜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生长速度与肌肉、韧带的发育不同步,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运动时骨骼承受的应力相对较大;男性通常运动量较大,尤其是从事高强度运动项目时,如跑步、跳跃等运动,足部、小腿等部位的骨骼反复受到牵拉、挤压等应力刺激,容易引发骨膜炎。例如长跑运动员,长期的奔跑运动使小腿胫骨骨膜反复受到摩擦和应力作用,易患胫骨骨膜炎。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不科学的运动,如运动前未充分热身、运动强度突然大幅增加、运动姿势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骨膜损伤。比如突然增加跑步的距离或速度,足部的骨骼和骨膜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就容易引发骨膜炎。
2.感染因素
病史因素: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膜,引起感染性骨膜炎。例如患有疖、痈等皮肤感染性疾病时,细菌可能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膜部位,引发炎症。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患病部位会出现疼痛,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刺痛或跳痛,在运动后疼痛往往会加重。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行走、跑步或按压胫骨部位时会感到疼痛。
肿胀:骨膜部位充血、水肿可导致局部肿胀,肿胀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肿胀可能仅能通过触摸感觉到局部组织稍隆起,重度肿胀则可见明显的肿胀变形。
压痛:在患病骨膜相应部位有明显压痛,用手指按压时患者能清晰感觉到疼痛点。
2.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体温可升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病部位的肿胀、压痛情况,还会进行一些运动相关的检查,如让患者做特定的动作来观察疼痛是否加重,初步判断骨膜受损的部位和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病程较长者可能会出现骨膜增厚等表现,可用于排除其他骨骼病变,如骨折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膜的炎症情况,包括骨膜的水肿、充血、增厚等,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患病后首先要让患肢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加重病情的活动,给骨膜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需要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疼痛;超短波等理疗方式可以消炎、促进组织修复。
2.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的应力分布。比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康复期可以进行一些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膜炎的治疗更应注重非药物干预和适当的康复。儿童发生骨膜炎多与运动相关,家长要注意监督儿童运动,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合适的康复锻炼指导,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骨骼修复能力较强,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2.孕妇:孕妇患骨膜炎时,治疗要谨慎。一般优先采用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方法,如适当的热敷等,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等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