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肾缺血(如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肾血管病变等)、肾毒性物质损伤(如药物、重金属、生物毒素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等)、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重症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几类。
1.肾缺血
血容量不足: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大量呕吐、腹泻等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可使肾血流量急剧下降,进而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对于儿童来说,严重的腹泻或呕吐若未及时补充液体,更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影响肾脏血流。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可能存在血管调节功能下降等情况,血容量不足时肾脏灌注不足的风险更高。
心输出量减少: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压下降,肾血流量减少。例如,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肾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而老年人多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
肾血管病变: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可使肾血管狭窄或阻塞,肾脏缺血。恶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可导致肾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肾血流量减少,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更易出现肾血管病变相关的肾性急性肾衰竭。
2.肾毒性物质损伤
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造影剂等可对肾脏造成损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蛋白合成等机制损伤肾脏。对于儿童,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肾毒性药物更敏感。在老年人中,由于肾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且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及肾毒性累积的风险增加。
重金属:铅、汞、镉等重金属中毒可损害肾脏。长期接触含重金属的工业污染物的人群,如某些化工厂工人,更容易发生重金属中毒性肾损伤。
生物毒素:蛇毒、毒蕈等生物毒素可引起肾损伤。例如,误食毒蕈后,其中的毒素可经胃肠道吸收,进而损伤肾脏细胞,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不同人群接触生物毒素的途径和风险不同,野外活动较多的人群可能面临误食毒蕈的风险,而从事特定职业接触蛇毒的人群风险较高。
3.肾小管间质疾病
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如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等)、感染等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机体对药物产生免疫反应,累及肾小管间质。在儿童中,感染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相对常见,而老年人可能因多种基础疾病使用多种药物,药物过敏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增加。
肾小管坏死:严重缺血、肾毒性物质等可导致肾小管坏死。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大量失血、休克等导致肾缺血,同时烧伤后的毒素等也可能损伤肾小管,引起肾小管坏死,进而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导致肾小管坏死的原因和风险因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疾病或严重感染等导致,老年人则多与全身循环功能不良及慢性疾病相关。
4.肾小球疾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介导、免疫复合物介导等,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下降,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具体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中某些特殊类型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的特点有关,老年人则可能与基础疾病导致的免疫异常相关。
重症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重症肾小球疾病,可出现严重的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儿童中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相对常见,而老年人患此类疾病时,病情可能更为严重,进展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