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应激、药物、酒精、创伤物理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临床表现有上腹痛、恶心呕吐等,诊断靠病史采集、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治疗、保护胃黏膜;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胃炎的定义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
二、常见病因
1.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比如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黏膜屏障功能,导致急性胃炎发生。
2.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破坏黏膜屏障,还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增加。
3.酒精因素: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高浓度乙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胃黏膜经常受到酒精刺激,易患急性胃炎。
4.创伤和物理因素:过冷、过热的食物及饮料,粗糙食物等,可损伤胃黏膜,导致急性炎症。比如经常食用过烫食物的人,胃黏膜反复受到热刺激,容易引发急性胃炎。
5.十二指肠-胃反流:胆汁和胰液中的胆盐、磷脂酶A和胰酶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和出血。
6.感染因素: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为多见,往往是集体发病。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上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疼痛,可为隐痛、胀痛、剧痛等不同程度的疼痛。
恶心、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
其他: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表现。比如因感染因素导致的急性胃炎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腹泻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前饮食情况、用药情况、有无应激事件等。例如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是否有过严重创伤等。
2.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表现。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阳性率较高。
3.实验室检查: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情况。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避免接触应激因素,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等。
2.对症治疗:
腹痛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如颠茄片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
呕吐、腹泻严重者: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
3.保护胃黏膜:可使用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黏膜修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胃炎可能因感染、饮食不当等引起,由于儿童胃肠功能较弱,在治疗时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如必须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谨慎选择。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胃炎可能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服用抗凝药物等增加胃出血风险,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用药情况,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胃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