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股骨颈骨折是否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全身器官功能、营养状况)、骨折类型及预后(不同骨折类型预后不同,需考虑预期寿命、日常活动需求)、治疗方式选择(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和关节置换,需权衡利弊),家属要与多学科团队沟通,尊重意愿,综合评估,注重治疗中护理和营养支持以提高老人舒适度与安全性。
一、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评估
全身器官功能情况:需评估老人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例如,若老人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如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常活动就已受限,耐受手术及长期卧床康复的能力较差;而若器官功能相对较好,如仅有轻度肾功能减退但经评估仍可耐受手术相关负荷,那么治疗的可行性相对更高。因为股骨颈骨折后若不治疗,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与器官功能相关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因长期卧床导致痰液引流不畅,对于心肺功能差的老人更易发生且病情可能较重)、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
营养状况:良好的营养状况是老人能够耐受治疗及康复的基础。90岁老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若营养状况差,会影响骨折愈合以及术后恢复。比如低蛋白血症会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等。所以需要评估老人的白蛋白水平、体重指数等营养指标,若营养状况不佳,需先进行营养支持改善后再综合判断是否能耐受治疗。
二、骨折类型及预后分析
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有不同类型,如头下型骨折、经颈型骨折、基底型骨折等。头下型骨折血运破坏较严重,骨折愈合困难,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较高;而基底型骨折血运破坏相对较轻,愈合相对有一定可能性。对于90岁老人,若为基底型骨折,在全身状况允许情况下,有一定治疗后获得相对较好功能预后的可能;但若是头下型骨折,即使治疗,后续出现股骨头坏死、长期不愈合等情况的风险较高,此时就要权衡治疗带来的收益与风险。
预后相关因素:除了骨折类型,还需考虑老人的预期寿命、日常活动需求等。如果老人预期寿命较短,且平时基本是卧床状态,那么治疗带来的功能改善可能相对有限,此时可能需要更谨慎考虑是否积极治疗;但如果老人预期寿命相对较长,且有一定的活动愿望,那么通过合适的治疗(如合适的固定方式等)还是有机会恢复一定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相应考量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卧床牵引等。但长期卧床对于90岁老人来说并发症较多,如前面提到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据相关研究统计,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保守治疗1年内的死亡率可高达20%-30%,而且即使存活,多数会长期卧床,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内固定手术适用于部分骨折类型的年轻患者或全身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但对于90岁老人,尤其是骨折血运破坏严重的类型,内固定失败及股骨头坏死风险高。而人工关节置换术相对更快捷,能使老人较早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但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麻醉风险等,不过对于全身状况尚可的90岁老人,若选择合适的人工关节置换方式,可显著降低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能让老人较快恢复部分活动能力,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诸多严重后果。
四、温馨提示
对于90岁股骨颈骨折老人,家属需与多学科团队(包括骨科、内科等)充分沟通,全面了解老人的病情及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在考虑治疗时,要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若老人能清晰表达)以及综合评估其整体状况。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护理,如定期为老人翻身、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等,以提高老人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