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多方面预防小儿骨髓炎,包括增强小儿自身抵抗力,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预防局部创伤及感染扩散,避免局部创伤、及时处理局部感染;积极治疗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控制呼吸道感染等;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小儿需特殊注意,早产儿低体重儿加强护理,有基础疾病小儿密切关注并做好防护。
一、增强小儿自身抵抗力
1.合理喂养: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应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包括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和矿物质等。对于较大儿童,要保证饮食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从而提高身体抵抗力。
2.充足睡眠:小儿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可达16-20小时,婴儿为12-16小时,幼儿为11-14小时,学龄儿童为9-12小时。家长要为小儿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其有规律的睡眠时间,让小儿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增强自身抵抗力。
3.适当运动: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跳绳等。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小儿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一般建议小儿每天进行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二、预防局部创伤及感染扩散
1.避免局部创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小儿的骨骼和皮肤,避免小儿受到外伤,如跌倒、碰撞等。尤其是要防止小儿发生骨折、皮肤破损等情况,因为局部创伤可能会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增加患骨髓炎的风险。家长要加强对小儿的看护,在小儿玩耍时提供安全的环境,避免危险物品靠近小儿。
2.及时处理局部感染:当小儿出现皮肤破损、疖肿、脓疱疮等局部感染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可以用碘伏等消毒剂对局部进行消毒,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遵医嘱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外用抗生素软膏等,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引起骨髓炎。例如,如果小儿出现疖肿,不要让小儿用手挤压,以免感染扩散,应及时带小儿就医进行相应处理。
三、积极治疗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1.控制呼吸道感染等全身性感染:小儿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因为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中的细菌等病原体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部位,引发骨髓炎。所以一旦发现小儿有发热、咳嗽、流涕等感染症状,要及时带小儿到医院就诊,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扩散至骨骼引起骨髓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自身免疫力相对更弱,更要加强护理。在喂养方面,尽量给予母乳喂养,若无法母乳喂养,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注意喂养的卫生和科学。要保证其充足的睡眠,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要避免其受到外伤,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如更换尿布、抱持等都要小心,防止对其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降低患亚急性骨髓炎的风险。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除了遵循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其身体状况。比如有免疫缺陷病的小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定期复查,维持其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在感染性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需前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以减少感染的可能,从而降低引发骨髓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