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康复训练要把握时机与原则,时机在疼痛缓解期,原则是循序渐进、个体化。具体训练有钟摆运动(注意不同人群辅助情况)、爬墙运动(根据情况调整高度)、外旋训练(注意特殊病史者)、内收内旋训练(关注肥胖人群)。训练中要管理疼痛、监测功能、关联全身健康,出现疼痛加重等及时调整。
一、训练时机与原则
1.时机把握:在肩周炎疼痛缓解期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较为适宜,一般急性炎症期疼痛明显时以休息、抗炎等基础处理为主,当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相对稳定时就可逐步开展训练。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慢些,但只要疼痛可耐受就应尽早开始适度训练;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更早进入训练阶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肩部活动少的人群更要重视早期训练预防肩周炎加重或复发。
2.训练原则: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度剧烈的训练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同时要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肩关节功能受限程度、疼痛耐受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二、具体训练方法
1.钟摆运动
动作要领:患者弯腰垂臂,使肩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中心,让患侧上肢像钟摆一样前后、左右摆动,也可做画圈动作,摆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年龄较大、平衡能力稍差的患者,可借助稳定的支撑物辅助,如靠墙站立,手扶墙壁进行钟摆运动,这样能更好保持身体稳定,避免因平衡问题摔倒等意外发生;年轻且平衡能力好的人群可不借助辅助物。
2.爬墙运动
动作要领: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使上肢尽量高举,达到自己能承受的最大高度后稍作停留,然后再慢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进行10-20次,每天3-4组。对于肩部活动严重受限的患者,可从较低的高度开始,随着训练进行逐步提高高度;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骨折等情况。
3.外旋训练
动作要领:患者可坐在椅子上,患侧上臂贴近身体,肘关节屈曲90度,然后做前臂外旋动作,可借助弹力带等辅助增加阻力,每次外旋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糖尿病等病史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外周神经病变影响肌肉力量等情况,训练时要注意观察自身感觉,如有异常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4.内收内旋训练
动作要领:患者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腕,将患侧上肢向胸前拉,使患侧肘关节尽量贴近胸部,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肥胖人群,可能因肩部脂肪厚影响训练效果,可适当增加训练组数,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肩部软组织损伤。
三、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疼痛管理: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训练。一般轻微的肌肉牵拉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可能提示训练方式不当或有其他问题,需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或咨询医生。对于有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训练时更要密切关注疼痛变化,可在训练前后进行局部冷敷或热敷等辅助缓解疼痛,但要注意方法正确,避免冻伤或烫伤。
2.功能监测:定期监测肩关节的活动度等功能情况,通过测量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等角度的变化来评估训练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例如如果发现外展角度有明显改善,可适当增加外旋等相关训练的强度;如果活动度改善不明显甚至有下降趋势,要检查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过度训练等情况。
3.全身健康关联:肩周炎康复训练不仅是肩部局部的锻炼,还与全身健康相关。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因剧烈训练导致心率过快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事件,可选择相对较缓和的训练方式,如钟摆运动等低强度运动;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注意呼吸的配合,避免憋气等情况影响呼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