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发病年龄、腹泻情况、喂养史、既往病史和流行病学史;体格检查涵盖一般情况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鉴别诊断需区分生理性腹泻、细菌性痢疾、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不同年龄小儿腹泻病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如6个月-2岁婴幼儿易患轮状病毒肠炎等,新生儿腹泻多与喂养不当、感染等因素相关。
2.腹泻情况
大便次数:了解每天大便的次数,次数越多提示腹泻越严重。例如,每天大便十余次甚至更多可能病情相对较重。
大便性状:观察大便是稀水样、蛋花汤样、脓血样等。轮状病毒肠炎大便多为蛋花汤样;细菌性痢疾大便多为脓血样。
伴随症状:有无呕吐、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呕吐严重可能导致脱水;发热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等情况。
3.喂养史:询问喂养方式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还是混合喂养,以及辅食添加情况等。人工喂养儿可能因奶粉冲调不当等导致腹泻;添加新辅食后出现腹泻可能与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关。
4.既往病史:有无类似腹泻病史,有无食物过敏史等。既往有食物过敏史的小儿在此次腹泻时需考虑过敏相关因素。
5.流行病学史:有无接触腹泻患者,流行季节等情况。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小儿出现腹泻需考虑轮状病毒感染可能。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精神状态:观察小儿的精神是萎靡还是烦躁,精神萎靡提示可能存在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体温:测量体温,发热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因素。
脱水体征:检查有无眼窝凹陷、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根据脱水程度可分为轻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左右,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尿量稍减少)、中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10%,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
2.腹部检查:触诊腹部有无压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听诊肠鸣音情况,肠鸣音亢进多见于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
白细胞:粪便中白细胞数量可帮助判断是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腹泻。细菌性腹泻时粪便中多有较多白细胞,而非细菌性腹泻如病毒性腹泻等白细胞数量较少或无。
红细胞:粪便中有红细胞提示可能存在肠道侵袭性细菌感染等情况,如细菌性痢疾等。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粪便涂片找寄生虫卵、粪便培养等检测有无特定病原体感染,如粪便培养可明确有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
2.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
3.血生化检查
电解质:检测血钠、血钾、血氯等电解质水平,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腹泻导致脱水时多伴有电解质紊乱,常见有低钠、低钾等情况。
血气分析:判断有无酸碱平衡紊乱,如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血气分析可明确酸碱度、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
四、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2.细菌性痢疾: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为脓血便,粪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病情较重,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等,腹部X线检查有特定的表现,如肠壁积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