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粉碎性骨折有多种后遗症,包括关节僵硬(因长时间固定致软组织粘连挛缩,影响正常功能)、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等,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肌肉萎缩(因患肢废用致肌肉萎缩,影响力量和精细动作)、慢性疼痛(因愈合不良等致,影响心理和生活质量),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各有注意事项,还需早期规范治疗、早期康复训练、定期复查来预防后遗症。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小,影响手腕的正常功能,如抓握物品、屈伸手腕等动作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像穿衣、拿筷子等简单动作都可能难以完成。
手腕粉碎性骨折后遗症-创伤性关节炎
成因:骨折部位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过程中关节软骨受到损伤,长期磨损后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研究表明,手腕粉碎性骨折患者中约30%-40%会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这与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牢固等因素有关。
影响:关节疼痛、肿胀,尤其在活动时疼痛加剧,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能出现畸形,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天气变化时疼痛往往会加重。
手腕粉碎性骨折后遗症-肌肉萎缩
成因:骨折后患肢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运动,肌肉废用性萎缩。比如,手腕骨折后,由于疼痛不敢活动,手腕周围的肌肉(如前臂的屈肌和伸肌)会逐渐萎缩,一般骨折后2-3周即可出现肌肉萎缩迹象。
影响:肌肉力量减弱,导致手腕的支撑和运动功能下降,使得患者抓握物体的力量减小,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
手腕粉碎性骨折后遗症-慢性疼痛
成因:骨折部位愈合不良,存在微小的异常活动,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或者软组织损伤修复后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的牵拉等因素导致慢性疼痛。据统计,约20%-30%的手腕粉碎性骨折患者会出现慢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影响: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同时也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作息,降低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手腕粉碎性骨折后,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后遗症的发生及影响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等问题。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手腕的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且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二次损伤。
老年人:老年人手腕粉碎性骨折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较慢,且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等后遗症的风险更高。老年人康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注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缓慢恢复,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加重,影响手腕恢复。
女性:女性手腕粉碎性骨折后,除了考虑一般的康复问题外,还需注意对手部美观的影响,因为手腕外观可能因后遗症(如肿胀、畸形等)受到一定影响,这可能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更大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帮助其缓解因外观问题导致的焦虑情绪。
男性:男性手腕粉碎性骨折后,若从事需要手部力量和精细动作的工作,后遗症对其工作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手部功能的恢复,以尽快回归工作岗位,在康复训练中可根据其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功能训练。
预防措施
早期规范治疗:骨折后要及时进行准确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这是预防后遗症的关键。例如,采用合适的外固定或内固定方式,确保骨折部位尽可能恢复到正常解剖结构。
早期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手腕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一般骨折固定1-2周后,即可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等简单活动,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手腕的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如发现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可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