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慢性肠炎病因多样,症状相对不特异,内镜下病变程度轻且分布无特定规律,病理以肠黏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治疗针对病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内镜下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有特征性病理改变,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缓解等,特殊人群治疗需兼顾各自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肠炎: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多样,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后未完全治愈迁延不愈)、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病变可累及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等,病理改变相对较局限,炎症性质相对宽泛。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异常、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相关,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理特点是以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慢性肠炎:症状相对不特异,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腹泻程度不一,可为稀便,腹痛多为隐痛,部分患者可能有腹胀、消化不良等表现,全身症状一般相对较轻,如无明显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迁延,症状时轻时重。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肠炎可能有其特点,比如感染后引起的慢性肠炎可能有相应感染病史的线索。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有里急后重感,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贫血等,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
三、内镜表现
慢性肠炎:内镜下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等,病变程度相对较轻且分布不一定有特定规律,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肠炎内镜下表现有一定差异,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肠炎可能有局部的糜烂等,但不如溃疡性结肠炎典型。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消失、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严重时可出现大片溃疡,有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四、病理特点
慢性肠炎:病理表现为肠黏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腺体可能无明显破坏或仅有轻度异常,不同病因的慢性肠炎病理改变有各自特点,比如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肠炎可能在黏膜下见到相应寄生虫等。
溃疡性结肠炎:病理表现为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结构改变,可有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五、治疗原则
慢性肠炎: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感染性慢性肠炎需抗感染治疗,非感染性慢性肠炎则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等,一般以对症支持及针对病因治疗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能需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慢性肠炎儿童可能因腹泻等影响营养吸收,需注意保证营养摄入,根据病因进行合适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儿童除了上述一般治疗外,要特别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等,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治疗中要更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如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权衡利弊。
女性患者: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的女性患者,无论是慢性肠炎还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需兼顾妊娠等特殊情况对治疗药物的限制等,比如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