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骶骨骨折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无明显移位多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骨盆制动、对症治疗;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等考虑手术,如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治疗早期卧床时做肌肉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骨折初步愈合后逐步增加活动量并进行骨盆周围肌肉力量训练,需据骨折情况选方案,密切观察调整。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如果第五骶骨骨折没有明显移位,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对于大多数成年人的无明显移位的第五骶骨骨折,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案。例如,对于因轻微外伤导致的无明显移位的第五骶骨骨折患者。
2.具体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避免久坐、久站和剧烈活动,尽量多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休息2-4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卧床时可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但要注意保持骨盆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1-2周左右。
骨盆制动:可以使用骨盆带等简单的制动装置来限制骨盆的活动,减少骨折部位的进一步移位。例如,使用骨盆兜带悬吊牵引,通过重力作用起到一定的复位和固定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轻度移位但可以通过牵引复位的患者。
对症治疗:如果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可以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但儿童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缓解不适(如果疼痛是由炎症等引起)。同时,可以进行局部的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对于有便秘的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使用缓泻剂,避免因排便用力导致骨折部位受力增加,影响愈合。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骨折明显移位:当第五骶骨骨折存在明显移位,如移位超过2mm以上,或者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移位导致局部神经受压,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症状时。
粉碎性骨折:对于第五骶骨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的稳定,也需要考虑手术干预。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以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时要注意骨质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并考虑到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等特点,术后要加强护理和康复指导。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卧床期间)
肌肉锻炼:在卧床休息期间,患者可以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数秒,反复进行。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练习,避免过度用力。
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例如,患者可以主动或被动地活动踝关节,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活动多个来回。
2.后期康复(骨折初步愈合后)
逐步增加活动量:当骨折初步愈合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量。开始时可以进行短时间的站立、行走练习,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行走和剧烈运动。例如,先站立5-10分钟,然后尝试短距离行走,如10-20米,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行走距离。
康复锻炼:进行骨盆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仰卧位的桥式运动等,增强骨盆及腰部肌肉的力量,提高稳定性。桥式运动的做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肩部为支点,抬起骨盆,尽量使身体成一条直线,每次保持数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之,第五骶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