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脾大情况,需进行体格检查观察腹部外形、触诊了解脾脏大小质地等;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等了解血细胞、凝血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等观察脾脏大小形态等;还有骨髓穿刺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明确骨髓造血情况,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及有基础病史者检查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可观察腹部外形,有无膨隆等情况;触诊能初步了解脾脏的大小、质地等,比如轻度脾大时可能在仰卧位平静呼吸时不能触及,而深吸气时可触及脾下缘,质地一般较软;重度脾大时则较容易触及,且质地可能偏硬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脾脏大小有差异,比如儿童脾脏相对较易触及但也有正常范围,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腹部情况不同可能影响脾大的判断,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曾有感染性疾病等可能使脾脏改变有不同表现。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可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例如,脾大常伴有血细胞减少,如白细胞减少可能提示脾功能亢进等情况;红细胞减少可能与脾功能亢进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等有关;血小板减少也常见于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破坏增加等。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各项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小板等指标可能有生理性波动,有血液系统病史的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有特殊意义。
2.凝血功能检查
检测凝血因子等指标。脾大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等情况,比如脾功能亢进时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等进而影响凝血。不同年龄人群凝血功能正常参考值有别,女性妊娠等特殊状态下凝血功能也会有变化,有肝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可能与脾大相互影响。
3.生化检查
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脾大可能由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引起,此时肝功能会有相应异常;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若脾大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可能影响肾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肝肾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肝肾功能也会有生理变化,有肝肾功能基础病史的患者检查结果解读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能测量脾脏的长径、厚径等指标。通过超声还可观察脾脏周围情况,如有无腹水等。不同年龄人群脾脏超声表现有差异,儿童由于身体结构特点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腹部超声检查时要考虑子宫等因素对脾脏显示的影响,有腹部手术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超声图像可能有特殊表现。
2.CT检查
能更精确地显示脾脏的结构,对于判断脾大的程度、脾脏内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有重要价值。可以清晰看到脾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与胰腺、肾脏等的位置关系。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合理控制,儿童要严格掌握辐射防护措施,女性妊娠期间除非必要一般不做CT检查,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造影剂等需谨慎。
3.磁共振成像(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在评估脾大的原因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以多方位成像,更全面地观察脾脏情况。不同年龄人群MRI检查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检查时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女性妊娠期间一般不首选MRI检查除非有特殊医学需求,有金属植入物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评估是否适合行MRI检查。
四、骨髓穿刺检查
对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明确骨髓的造血情况,如是否存在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了解骨髓中各系细胞的增生、成熟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骨髓穿刺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不同,儿童骨髓穿刺部位等有其特点,女性在生理期等不影响骨髓穿刺的基本操作,但术后需注意局部护理等,有出血倾向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严格评估穿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