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因第三腰椎横突相关因素引发腰部疼痛等表现的病症,病因有解剖和损伤等,临床表现为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诊断靠病史、体格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劳累、加强锻炼等预防,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因第三腰椎横突过长、肌肉筋膜附着处受牵拉损伤等引起的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常见病症。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横突最长,所附着的肌肉、筋膜、韧带多,当腰部活动时,该部位承受的应力较大。
二、病因
1.解剖因素:第三腰椎横突特别长,附近有血管神经束经过,附着肌肉筋膜受牵拉时易导致损伤。
2.损伤因素:腰部急慢性损伤,如长时间弯腰劳作、腰部突然扭转等,可引起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肌肉筋膜损伤、出血、瘢痕形成等,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症状。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这与青壮年腰部活动度大、劳作强度高有关。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因从事体力劳动相对较多可能发病率稍高,但女性在日常劳作中若腰部活动较多也可发病。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久站、弯腰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如办公室职员、搬运工人等,这些人群腰部肌肉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增加了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损伤风险。
病史方面:有腰部既往损伤病史者,再次受伤时更易引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因为既往损伤使局部组织处于相对脆弱状态。
三、临床表现
1.疼痛: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刺痛或胀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2.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
3.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尤其是弯腰、旋转等动作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诊断
1.病史与症状:有腰部损伤史,出现腰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等表现。
2.体格检查: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痛是重要体征。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可用于排除其他腰部疾病,如腰椎骨折、腰椎结核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协助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腰部病变。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休息:减少腰部活动,避免劳累,让腰部受损组织得到充分休息。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推拿按摩,可放松肌肉,减轻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手法适中,避免加重损伤。
药物治疗:可外用消炎止痛膏等,若疼痛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不做具体用药指导)。
2.手术治疗:对于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第三腰椎横突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预防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要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减少腰部肌肉筋膜的异常牵拉。
2.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或腰部负重,劳作过程中注意适当休息和活动腰部。
3.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仰卧位拱桥运动、飞燕式运动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稳定性,如中青年可每周进行3-5次腰部锻炼,每次20-30分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一般较少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但若有腰部外伤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平时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站姿教育,避免过度弯腰等不良行为。
老年人:老年人腰部肌肉力量减弱,要注意避免突然扭转腰部等动作,日常活动中可借助辅助器具如手杖等,减少腰部应力,预防腰部损伤。
孕妇: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腰部承受压力增加,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休息时可采取侧卧位并在腰部垫软枕,减轻腰部负担,预防腰部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