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发生由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齿排列不齐;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变化、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艾滋病、骨质疏松症)、吸烟、精神压力等,这些因素或刺激牙龈致炎,或影响机体抵抗力等从而引发或加重牙周炎。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见,它会吸附更多的细菌毒素,持续刺激牙龈,加重牙龈炎症;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牙龈沟或牙周袋内,不易被察觉,对牙周组织的刺激更具隐蔽性和持续性,会进一步破坏牙周支持组织。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夹塞于相邻两颗牙齿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导致局部牙周组织受到机械性压迫和刺激,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萎缩,同时有利于细菌的滋生,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缺失牙等情况容易造成食物嵌塞。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贴合、表面不光滑,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并且不利于口腔清洁,使得菌斑容易堆积,进而引发牙周炎。例如,制作粗糙的假牙,长时间佩戴后可能会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等牙周炎症表现。
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拥挤、扭转等,会使口腔清洁难度增加,菌斑更容易在不易清洁的部位堆积,导致局部牙周组织长期受到菌斑刺激,引发牙周炎。比如,拥挤的牙齿之间难以彻底清洁,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菌斑,长期下去就会引发牙周炎症。
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以妊娠期为例,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菌斑等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强,牙龈容易出现肿胀、增生等炎症表现,原本就有菌斑堆积的牙龈更容易发展为牙周炎,而且病情可能会加重。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吞噬细菌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周炎。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牙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加速牙槽骨的吸收,加重牙周炎的病情。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个体患牙周炎的易感性。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在相同的菌斑刺激等环境因素下,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牙周炎。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致病的,往往是在局部因素的基础上起作用。
系统性疾病
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度降低,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口腔内的牙周组织也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严重的牙周炎,表现为牙龈坏死、牙周袋形成、牙槽骨迅速吸收等,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失衡,牙槽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牙周组织支持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牙周炎的病情可能会随着骨质疏松的加重而加重,因为牙槽骨的吸收会进一步影响牙齿的稳固性。
其他
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时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牙龈的抵抗力,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还会改变口腔的菌群组成,使不利于牙周健康的细菌增多。长期吸烟的人患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而且病情更难控制,复发率更高。例如,吸烟者的牙龈往往颜色暗红,容易出血,牙周袋较深,牙槽骨吸收明显。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同时,精神压力大的人可能会出现口腔卫生不良的情况,如刷牙不认真、减少口腔清洁次数等,进一步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