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延性腹泻是病程在2周-2个月的腹泻,病因有感染(如儿童轮状病毒等感染)和非感染(饮食、过敏、双糖酶缺乏等),临床表现有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多样、全身消瘦营养不良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血常规、生化等),治疗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儿童需特注意营养补充与护理观察。
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感染因素持续存在,如肠道内原虫、细菌感染等。对于儿童而言,轮状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迁延性腹泻,一些细菌如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感染也可导致。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感染病原体可能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感染影响导致迁延性腹泻。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如喂养不当,长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营养失调,可导致肠黏膜损伤,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迁延性腹泻。对于婴儿,人工喂养时奶粉调配不当,如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年长儿若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均衡,也易出现该情况。
过敏因素:对牛奶或大豆等食物过敏的患儿,食用相关食物后可能出现迁延性腹泻。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摄入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后,肠道发生免疫反应,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出现腹泻迁延不愈的情况。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尤其是乳糖酶缺乏,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引起渗透性腹泻,导致迁延性腹泻。一些患儿可能先天存在乳糖酶缺乏,或者因肠道感染等因素继发乳糖酶缺乏,从而出现相关症状。
临床表现方面
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大便次数不等,可为每日数次到十余次,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含有不消化食物,有的可能带有黏液等。例如大便可能呈稀糊状,每日5-10次左右。
全身表现:患儿可能有消瘦、营养不良、精神萎靡等表现。长期迁延性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儿童来说,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或减轻。面色可能苍白,皮肤干燥、弹性差等。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腹泻的病程、大便情况、喂养史、过敏史等。了解腹泻开始时间、治疗经过等,对于判断迁延性腹泻的原因很重要。比如询问患儿腹泻是否在急性腹泻后未彻底恢复,是否有特殊的饮食摄入等情况。
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一般状况,如体重、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观察有无脱水体征,如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还会进行腹部检查,了解有无腹胀、腹部压痛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可了解大便的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如粪便常规检查发现有少量白细胞,可能提示肠道有轻度炎症;发现寄生虫卵则提示有相应寄生虫感染。
血常规:查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程度。如果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
生化检查:检测电解质、血糖、蛋白等指标,了解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例如血钠、血钾等电解质水平异常,提示有电解质紊乱;血清蛋白降低提示有营养不良。
治疗原则方面
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但需适当调整母亲饮食;人工喂养儿可根据情况调整奶粉,对于双糖酶缺乏者,可给予去乳糖配方奶粉。年长儿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给予相应药物,如针对感染因素,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选用适当抗生素,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病情;对于腹泻严重者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根据患儿脱水程度及电解质情况,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摄入,以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在护理方面,要保持患儿臀部清洁,预防红臀等并发症。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腹泻情况、精神状态、体温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