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诊断肩周炎,需进行视诊观察肩部外形与皮肤;触诊检查肩部肌肉、肩关节周围骨;检查主动与被动活动度;还需进行特殊试验检查,包括肩关节撞击试验、冈上肌试验、肱二头肌长头腱紧张试验,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自身特点及个体差异。
观察肩部皮肤:检查肩部皮肤有无红斑、皮疹、瘢痕等。皮肤改变可能提示合并其他疾病或既往损伤等情况,如肩部皮肤有红斑且伴疼痛,需考虑是否有感染等因素影响肩周炎的判断。
触诊
肩部肌肉触诊:触摸肩部三角肌、冈上肌等肌肉,了解有无压痛、紧张或硬结。肩周炎患者常可在肩周相关肌肉发现压痛,如冈上肌附着点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肌肉触感有差异,儿童肌肉较柔软,成年人肌肉弹性等有不同表现;女性因生理结构等,肌肉触诊时需注意与男性的细微差别。
肩关节周围骨触诊:触诊肩峰、肱骨大结节、喙突等部位。例如,肩周炎患者在肱骨大结节处常有明显压痛。对于有肩部外伤史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触诊时要考虑到骨结构的正常变异等情况,如儿童骨结构未完全发育成熟,喙突等结构触感与成人不同。
主动活动度检查
前屈活动度:患者手臂向前抬起,测量前屈的最大角度。正常前屈可达180°左右,肩周炎患者前屈活动度会明显减小。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活动度有差异,儿童前屈活动度随生长逐渐增加,老年人因关节退变等因素,前屈活动度可能降低;男性和女性一般差异不大,但女性若有特殊生活方式影响肩部活动,如长期抱孩子等,可能影响活动度判断。
后伸活动度:患者手臂向后伸展,测量后伸的最大角度。正常后伸有一定范围,肩周炎患者后伸受限。儿童后伸活动度相对较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老年人后伸受限更明显;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后伸可能相对受限。
外展活动度:患者手臂向外侧抬起,测量外展的最大角度。正常外展可达180°,肩周炎患者外展明显受限。年龄对其影响显著,儿童外展活动度逐渐发育,老年人外展受限常见;生活方式如经常进行肩部外展运动的人群,外展活动度可能相对较好。
被动活动度检查
前屈被动活动度:检查者帮助患者前屈手臂,测量被动前屈的最大角度。可与主动活动度对比,了解关节受限是主动还是被动因素为主。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被动活动时需注意力度,避免造成损伤;老年人被动活动时要轻柔,防止加重关节损伤。
后伸被动活动度:检查者协助患者后伸手臂,测量被动后伸的最大角度。有助于判断关节囊等组织的挛缩情况。女性在被动活动时可能因身体柔韧性等因素与男性有差异;有肩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被动活动度检查需特别谨慎。
外展被动活动度:检查者帮助患者外展手臂,测量被动外展的最大角度。通过与主动活动度比较,能更准确评估肩周炎患者的关节受限程度。不同生活方式下,如运动员等肩部活动较多人群,被动活动度可能相对正常人群有差异;儿童被动外展时要依据其生长阶段合理操作。
特殊试验检查
肩关节撞击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向前推动上臂,使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若出现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常见于肩周炎患者合并肩峰下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撞击试验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因肩峰退变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阳性结果;女性在试验时需注意操作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必要损伤。
冈上肌试验:患者外展上臂至60°-120°时出现疼痛,继续外展至120°以上疼痛缓解为阳性,提示冈上肌肌腱炎,也是肩周炎常见伴随情况。儿童进行该试验时要根据其年龄调整外展角度范围;有肩部既往损伤病史患者,试验结果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肱二头肌长头腱紧张试验:患者前臂旋后、屈肘,检查者给患者前臂旋前的阻力,若结节间沟处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在肩周炎患者中可能存在该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因解剖结构细微差异,试验时疼痛表现可能有不同;老年人肱二头肌长头腱退变,试验阳性率可能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