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胃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部分情况会导致胃出血,如消化性溃疡会因溃疡累及血管致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在应激或服药饮酒等情况下损伤血管可出血,胃癌癌组织坏死溃疡侵蚀血管会出血;而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一般不会导致胃出血,前者与胃肠动力等因素有关,后者多因饮食等致胃壁平滑肌收缩,出现相应胃胀胃痛表现,出现胃胀胃痛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
一、可能引发胃胀胃痛并导致胃出血的情况
1.消化性溃疡
发病机制: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原因,溃疡部位的黏膜、肌层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当溃疡逐渐加深,累及到血管时,就可能引起出血。例如,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胃溃疡多见于胃角和胃窦小弯。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来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患消化性溃疡进而出现相关情况。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因为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表现:除了胃胀胃痛外,可能伴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呕血多为咖啡色样物质,黑便呈柏油样。
2.急性胃黏膜病变
发病机制: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或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等情况,会导致胃黏膜急性损伤,引起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损伤到血管时就会出血。比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出现胃黏膜病变和出血。
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长期服药或有应激情况的人群需特别注意。生活方式上,有长期服药史或近期有应激事件(如重大疾病、严重外伤)的人群风险高。
表现:胃胀胃痛较为突然,可能伴有呕血、便血等,呕血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
3.胃癌
发病机制: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例如,胃癌好发于胃窦部,随着肿瘤的进展,破坏胃内血管导致出血。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家族遗传史、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较高。
表现:除胃胀胃痛外,还可能有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出血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
二、一般不会导致胃出血但有胃胀胃痛的情况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胃黏膜本身没有器质性的严重损伤,所以一般不会导致胃出血。比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的人群,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胀、胃痛,但胃黏膜基本正常。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多见一些。生活方式上,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易患。
表现:主要是胃胀、胃痛、早饱、嗳气等,一般无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
2.胃痉挛
发病机制:多由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精神因素等引起,胃壁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胃胀胃痛,但胃黏膜没有损伤到血管,所以不会导致胃出血。例如,吃了大量冷饮后可能引发胃痉挛,出现胃胀胃痛,但胃黏膜完好。
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饮食不注意的人群易出现。
表现: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呈阵发性,可伴有胃胀,一般不会有出血相关表现。
当出现胃胀胃痛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如果是可能导致胃出血的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如果是一般情况,也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处理,以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出现胃胀胃痛时更要谨慎对待,及时就医,因为不同人群的病情发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和及时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