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与细菌感染相关因素、骨组织本身因素及机体免疫因素有关,致病菌入侵(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开放性骨折细菌直接侵入)、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影响感染清除;骨的血供特点及解剖结构致感染灶难清除;免疫力低下、免疫反应失调使机体清除细菌能力下降或反应异常,从而引发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细菌感染相关因素
1.致病菌入侵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急性骨髓炎时,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未被完全清除,残留的细菌在骨组织内持续存在。例如,儿童时期发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若治疗不规范,细菌可能在骨内形成潜伏病灶,随着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潜伏的细菌再次活跃繁殖,导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在急性骨髓炎后发展为慢性;而成年人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影响免疫力,如糖尿病患者,急性骨髓炎后也更易迁延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开放性骨折导致细菌直接侵入也是常见原因。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的细菌直接进入骨折部位的骨组织,若清创不彻底,细菌残留于骨内,就容易引发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比如工业事故导致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细菌大量侵入骨组织,如果清创时没有将所有污染的组织和细菌清除干净,后续很可能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细菌在骨组织内可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保护性结构,由细菌自身分泌的多糖蛋白复合物等组成,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以及抗生素等药物的作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骨组织中形成生物被膜后,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强,使得感染难以被彻底清除,从而导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持续存在。不同种类的致病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有所差异,这也会影响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过程和预后。
二、骨组织本身的因素
1.骨的血供特点
长骨的干骺端在儿童时期血供丰富,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部位。但在感染过程中,炎症会破坏骨的血供。例如,炎症导致血管栓塞等情况,使得局部骨组织血供减少,骨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这就使得感染灶难以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来清除细菌,容易转为慢性。对于儿童来说,长骨的血供特点使其在急性骨髓炎后更易出现血供破坏相关的慢性病变;而成年人的骨血供情况相对复杂,一些既往有血管病变基础的成年人,在发生骨髓炎时,骨血供破坏后更易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骨组织的解剖结构
骨组织的一些特殊解剖结构也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有关。例如,骨小梁之间的间隙等结构,细菌容易在这些隐蔽的部位潜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就会再次繁殖引发感染。在长骨的髓腔等部位,细菌一旦潜伏,就较难被完全清除,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不同部位的骨由于解剖结构不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情况也有差异,比如管状骨和扁骨在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会影响感染的发展和转归。
三、机体免疫因素
1.免疫力低下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骨髓炎后更容易转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在发生骨髓炎时,也较年轻人更易发展为慢性。儿童如果本身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在急性骨髓炎后也容易迁延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免疫反应失调
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也会导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在慢性炎症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反应可能出现异常。例如,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不能有效地吞噬和清除细菌,使得感染持续存在。这种免疫反应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免疫状态的人群,其免疫反应失调的表现和程度不同,进而影响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和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