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术后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后),早期抬高患肢、肌肉收缩练习;中期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练习;后期负重、平衡和步态训练,康复中定期复查,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加强营养,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肌肉收缩练习: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用力绷紧、放松,每次持续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这种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髌骨骨折后患肢长时间制动可能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通过等长收缩能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对于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次数;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练习时的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但也需要保证一定的练习频率和时间,以达到维持肌肉功能的目的。
术后中期康复(2-6周)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练习。可以在卧床时进行,缓慢屈伸膝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次屈伸练习可进行10-15分钟,每天3-4次。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步增大膝关节的活动幅度。对于成年患者,若恢复顺利,可逐渐增加活动的力度和范围;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的可塑性相对较强,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的不稳定等情况。例如,可以从较小的屈伸角度开始,如从30°-40°逐渐增加到60°-70°等,每次练习要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内进行。
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伸直下肢,将患肢慢慢抬高,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坚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该练习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对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成年患者在进行直腿抬高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确保肌肉充分收缩发力;儿童患者由于力量相对较弱,可能需要家长在旁边协助,或者通过逐步增加练习的难度来提高肌肉力量,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耐受情况。
术后后期康复(6周以后)
负重练习:根据骨折愈合的X线检查结果,逐渐开始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练习。可以先使用拐杖等辅助器械,患侧肢体部分负重,然后逐步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一般来说,在骨折愈合较好的情况下,大约8-12周左右可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对于成年患者,要根据自身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负重的进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判断来进行,因为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特点使得其骨折愈合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仍需确保骨折部位已经达到足够的稳定性才能够逐步增加负重。例如,在开始部分负重时,可先从体重的1/4-1/3开始,观察患肢及骨折部位的情况,如无不适或异常,再逐步增加负重比例。
平衡和步态训练:当患肢能够部分或完全负重后,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可以在平地行走,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等。平衡训练可以通过站在平衡垫上、单腿站立等方式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步态训练则要注意行走时的姿势,保持身体平衡,患侧肢体逐步恢复正常的步态。成年患者在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平衡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陪同下进行训练,确保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来调整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逐步提高其平衡能力和正常步态的恢复。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都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康复进展,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同时,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饮食上要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进程可能相对缓慢,需要更加耐心地进行康复训练,并且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配合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