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二者在病程时长、症状表现、病因及相关因素、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上有不同区分。急性肠炎病程短,症状急重,多因短期饮食不良等急性因素致,血常规等可见相应改变;慢性肠炎病程长,症状隐匿迁延,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血常规等有其特点,结肠镜可发现肠道黏膜慢性炎症改变。
一、病程时长区分
急性肠炎: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天内,一般不超过3-4周。多是由于短期内进食了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刺激性强的物质等急性因素引起。例如,因食用变质的海鲜后1-2天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属于急性肠炎。
慢性肠炎:病程较长,往往超过2-3个月。其发病多与长期的不良刺激有关,如长期饮食不规律、持续存在肠道感染(如某些慢性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比如一些患者由于肠道慢性细菌感染,病程迁延不愈,数月甚至数年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症状表现特点区分
急性肠炎:症状相对较急且较为明显。典型症状为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多为阵发性绞痛;腹泻次数频繁,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能伴有黏液,但一般无脓血(若为严重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炎,可能会出现少量脓血);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例如儿童食用不洁食物后,很快出现呕吐、剧烈腹泻,同时伴有低热。
慢性肠炎:症状相对较为隐匿且迁延不愈。腹痛一般为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腹泻症状时轻时重,大便次数比急性肠炎相对少些,可为稀便或糊状便,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比如一些慢性肠炎患者,数月内反复出现腹痛、糊状便,且体重逐渐下降。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区分
急性肠炎:
年龄方面: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卫生意识相对较弱等因素,更容易因食用不洁食物等导致急性肠炎。例如幼儿在幼儿园集体进食后,易因食物污染引发急性肠炎。
生活方式:短期的不良饮食行为是主要因素,如短时间内大量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或进食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等。
病史:既往健康,无长期肠道疾病史,多是突发的饮食相关病因导致。
慢性肠炎: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慢性肠炎,可能与肠道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如长期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长期暴饮暴食等)、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可影响肠道功能)、长期吸烟饮酒等。
病史:往往有长期的肠道问题,如既往有肠道感染未彻底治愈、有肠道过敏史等,或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肠道功能,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慢性肠炎。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区分
急性肠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若为细菌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升高。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至(10-15)×10/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70%。
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若有出血可能出现红细胞,大便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比如粪便培养可培养出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慢性肠炎:
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可有轻度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导致),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例如长期慢性肠炎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可低于正常范围。
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可能有红细胞(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少量出血时),大便培养一般无致病菌生长。
结肠镜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慢性炎症改变,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多呈弥漫性分布。例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弥漫性的溃疡形成,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