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在定义、发病部位、症状、发病机制、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在胃部,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病变,可通过胃镜等检查,用促胃肠动力药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在食管,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损伤食管黏膜,可经胃镜等检查,用促胃肠动力药等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在诊治上有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的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胃部。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性病变,发病部位主要在食管。
二、症状表现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常表现为中上腹持续烧灼感,也可呈隐痛、胀痛、剧痛等,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含有胆汁,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还可伴有胸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等,严重食管炎可出现吞咽疼痛,长期慢性食管炎可致食管狭窄,出现吞咽困难加重等表现。
三、发病机制
胆汁反流性胃炎: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导致幽门括约肌不能有效关闭,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炎症等病变。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等,导致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使得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损伤食管黏膜。
四、检查方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胃镜下还可观察到胆汁反流的征象;胃吸出物测定,通过将胃管插入胃内,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反流性胃炎;核素检查可了解胃内有无反流及反流程度等。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相鉴别;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防止胆汁反流复发等。一般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与胆汁酸结合,保护胃黏膜;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相应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主要是减轻反流及减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和腐蚀。生活方式调整很重要,如抬高床头、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常用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抑制胃酸分泌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等,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相对少见,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消化道结构异常等情况,检查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治疗上需更注重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且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儿童反流性食管炎可能与先天性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有关,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胆汁反流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可能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下降等有关,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需更加谨慎,同时生活方式调整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如老年人行动不便,抬高床头可能需要特殊的体位调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