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发生从儿童期开始因口腔清洁等因素牙菌斑形成,产酸菌产酸致牙齿矿物质溶解,持续破坏形成龋洞;牙周病发生始于牙菌斑堆积刺激牙龈致炎症,炎症发展形成牙周袋,进而牙槽骨吸收致牙齿松动,儿童青春期、老年人、吸烟及有全身疾病者等在其中有不同表现,妊娠期女性牙周炎还可能影响胎儿。
一、龋齿发生的过程
1.初始阶段-牙菌斑形成
年龄因素:从儿童期开始,口腔中的细菌就开始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儿童由于口腔清洁意识相对较弱,且喜欢吃甜食等,更容易促进牙菌斑形成。例如,3-6岁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率较高,部分原因就是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牙菌斑容易堆积。
牙菌斑成分:牙菌斑是由细菌、唾液蛋白等组成的生物膜,其中的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类(如蔗糖等)进行代谢产酸。
2.酸对牙齿的侵蚀
酸性环境作用:产酸菌产生的酸会使牙齿表面的pH值降低,当pH值降至5.5以下时,牙齿中的矿物质开始溶解。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酸中的氢离子会与羟基磷灰石中的羟基发生反应,导致羟基磷灰石溶解,钙、磷等矿物质逐渐流失。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在龋齿发生的这一阶段影响不显著,但青春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口腔环境有一定影响,不过主要还是取决于口腔卫生和饮食等因素。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摄入高糖食物、饮料的人群,如喜欢频繁喝碳酸饮料、吃糖果的人,会为产酸菌提供充足的底物,使酸的产生持续且量多,加速牙齿矿物质的溶解。
3.龋洞形成
持续破坏:随着矿物质不断溶解,牙齿硬组织逐渐崩解,形成龋洞。初期可能只是牙齿表面的浅龋,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干预,病变会逐渐向深层发展,累及牙本质,进而影响牙髓等深部组织。
病史影响:有长期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病史的人,龋齿进展往往更快。例如,有多年不刷牙、不定期口腔检查病史的患者,龋齿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浅龋发展到深龋甚至牙髓炎等严重阶段。
二、牙周病发生的过程
1.牙菌斑堆积与炎症启动
早期阶段:牙菌斑持续堆积在牙龈边缘和牙齿邻面等部位,其中的细菌及其产物会刺激牙龈组织。对于儿童来说,青春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菌斑的刺激更敏感,容易出现牙龈炎症。比如青春期牙龈炎较为常见,就是因为激素影响下牙龈组织对菌斑的反应性增强。
成年人情况: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好,牙菌斑不断积累,牙龈会出现红肿、出血等炎症表现,此时处于牙龈炎阶段,这是牙周病的初期。
2.牙周袋形成
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炎症持续加重,炎症细胞浸润,牙龈纤维遭到破坏,牙龈逐渐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牙周袋内会有更多的细菌滋生,细菌产生的毒素等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
年龄相关变化: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等生理性变化,更容易形成牙周袋,因为牙龈萎缩会使牙根暴露,牙颈部更容易堆积菌斑,而且老年人可能存在全身健康问题,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牙周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和修复能力。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吸烟史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牙周病更容易发生且进展更快。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牙周病病情往往更严重且不易控制。
3.牙槽骨吸收与牙齿松动
牙槽骨破坏: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产物持续刺激牙槽骨,导致牙槽骨逐渐吸收。随着牙槽骨吸收的加重,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丧失,牙齿开始出现松动。当牙槽骨吸收达到一定程度时,牙齿就会脱落,这是牙周病的晚期表现。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时期如果患有影响全身健康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会间接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而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牙周炎可能会加重,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因为孕期牙周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等,所以妊娠期女性更要加强口腔保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预防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