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如大运动落后、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有增高和减低情况;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且可能出现异常反射;喂养困难,存在吸吮吞咽不协调、食欲减退;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理解表达能力差;感知觉异常,有视觉、听觉等方面异常,家长需密切观察有高危因素小儿的相关表现,及时带孩子检查评估,做好护理为干预治疗创造条件。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增高导致的角弓反张(头后仰、背过伸)、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肌张力减低时表现为四肢松软、姿势疲软等。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常偏向一侧,下肢伸直,双手握拳不易打开等,这些异常姿势与脑部病变影响了正常的运动姿势反射有关。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检查时可发现患儿的肢体在被牵拉时,抵抗感明显,如穿衣服时难将手臂插入袖管,换尿布时大腿不易外展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损,使得肌肉的紧张度异常增高。
肌张力减低:患儿肢体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像蛙腿姿势。正常婴儿在俯卧位时能抬头、用前臂支撑身体,而肌张力减低的脑瘫患儿俯卧位时不能抬头,不能用前臂支撑体重。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失调,导致肌肉松弛。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3-6个月左右逐渐消失。但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婴儿在3-4个月时消失,而脑瘫患儿可能5-6个月甚至更久仍存在;握持反射正常婴儿在3个月后消失,脑瘫患儿则持续存在,导致小儿难以松开紧握的拳头。
异常反射出现:可能出现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的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正常婴儿在2-3个月时存在,4个月后应消失,若脑瘫患儿4个月后仍存在该反射,会影响小儿的姿势和运动发育,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该侧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
喂养困难
吸吮、吞咽不协调:脑瘫患儿常存在吸吮无力、吞咽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吃奶时容易呛奶、吐奶,喂养过程耗时较长。这是因为控制吸吮和吞咽的神经肌肉功能受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口腔、咽喉部肌肉的协调控制失常。
食欲减退: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佳的现象,与身体的不适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的能量消耗等因素有关。由于运动发育落后,身体活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进而影响食欲。
语言发育迟缓
发音困难:小儿脑瘫患儿可能在语言发育方面明显滞后,出现发音不清、说话晚等情况。例如,正常婴儿1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单词,而脑瘫患儿可能2-3岁甚至更晚才能发出简单的音节,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及与语言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语言表达和发音功能受损。
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差: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于同龄儿童,不能准确理解他人的指令和话语含义,同时在表达自己需求时也存在困难,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语言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功能异常有关。
感知觉异常
视觉异常: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存在视觉障碍,如斜视、眼球运动障碍等,影响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视觉信息的获取。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累及视觉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路径,导致视觉功能受损。
听觉异常: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听力减退等情况,影响对声音信息的接收,进而影响语言等方面的发育。这与听觉中枢或听觉传导通路受到影响有关。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小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尽可能改善患儿的预后。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儿的运动、姿势、喂养、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有高危因素(如早产、窒息、黄疸过高)的小儿,更要加强监测。同时,在护理方面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小儿的安全和舒适,为后续的干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