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腱鞘炎是肌腱与腱鞘因机械摩擦致慢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可通过超声、MRI检查,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多数预后好;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囊性肿物,有肿块,一般无痛或压迫时痛,超声、MRI可查,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黏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多起自关节或腱鞘附近,可逐渐长大。
临床表现
手腕腱鞘炎
疼痛:多表现为手腕局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可向手部或前臂放射。例如手工劳动者长时间劳作后,手腕疼痛明显,影响手部的正常活动。
压痛:在腱鞘的部位有明显压痛,触摸时可感觉到增厚的腱鞘。
活动受限:由于腱鞘狭窄,肌腱滑动受阻,可出现手腕活动受限,如屈伸不利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拿取物品、书写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发病后的活动受限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年轻女性若因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导致手腕腱鞘炎,可能会在日常使用手机操作时明显感觉到活动受限;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可能在提拿重物时活动受限更为显著。
腱鞘囊肿
肿块:手腕部可触及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或有囊性感。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
疼痛:一般无明显疼痛,但若囊肿压迫周围神经或组织时,可出现疼痛或酸胀感。例如较大的腱鞘囊肿可能会压迫附近的神经,导致手部出现麻木等感觉异常。不同病史的人群,腱鞘囊肿的表现可能不同。有过手腕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出现腱鞘囊肿时,需考虑外伤是否与囊肿的形成有关;对于有风湿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手腕部腱鞘囊肿时,要综合考虑风湿性疾病对腱鞘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手腕腱鞘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腱鞘增厚、肌腱周围积液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肌腱与腱鞘的关系,可见腱鞘水肿、增厚,肌腱信号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手腕腱鞘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因儿童骨骼、软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注意与正常结构进行鉴别。
腱鞘囊肿: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MRI检查可更准确地判断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囊肿内的液体信号等。
治疗与预后
手腕腱鞘炎
非手术治疗:早期可通过休息、制动,减少手腕的活动,局部热敷、理疗等缓解症状。例如每天进行适当的手腕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用温水热敷手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休息和理疗的方式和时间需适当调整。儿童手腕腱鞘炎多与过度玩耍、不正确的手部活动姿势有关,应指导家长帮助儿童纠正不良姿势,合理安排玩耍时间;老年人群手腕腱鞘炎可能与关节退变等因素有关,理疗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
手术治疗:若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
预后: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预后较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手腕的功能。
腱鞘囊肿
非手术治疗:可通过挤压使腱鞘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这种方法复发率较高;也可采用穿刺抽液后注入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然后加压包扎,但同样存在复发可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一般不首先采用有创的穿刺注药等治疗方法,可先尝试保守的挤压等方法,但需谨慎操作,避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儿童的腱鞘囊肿若无症状,可先观察,因为部分儿童的腱鞘囊肿可能会自行消退。
手术治疗:若囊肿反复发作、疼痛明显或影响外观等,可考虑手术切除。
预后:手术切除后一般复发率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总体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