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疼痛可能是胰腺痛或胃痛,二者在疼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发病诱因及好发人群等方面有区别,胰腺痛多在上腹偏左向腰背部放射、性质剧烈、常伴恶心呕吐等且与暴饮暴食等有关,好发于有胆道疾病史等人群;胃痛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左、性质多样、常伴反酸嗳气等且与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好发于饮食不规律等人群,出现上腹痛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针对性治疗。
胃痛:胃主要位于上腹部,胃痛的部位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比如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常位于剑突下(胸骨下端的凹陷处)偏左。不同病因导致的胃痛部位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在上腹部区域相对集中。
疼痛性质
胰腺痛:胰腺疾病引起的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急性胰腺炎的疼痛往往是突发的剧烈腹痛,程度较重,难以忍受;慢性胰腺炎的疼痛也是反复发作,性质较为顽固。例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腹痛常极为剧烈,呈持续性,并可有阵发性加剧。
胃痛:胃痛的性质多样,有胀痛、隐痛、刺痛、灼痛等。比如,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而胃痉挛导致的胃痛则多为阵发性的绞痛。一般来说,胃痛的程度相对胰腺痛可能稍轻,但也有例外情况,如胃溃疡穿孔时也会出现剧烈疼痛,但相对胰腺炎的剧烈程度可能有别。
伴随症状
胰腺痛:胰腺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并不缓解。同时,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伴有发热,血淀粉酶、脂肪酶会明显升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等症状,这是因为胰腺炎症累及胆管或胰腺肿大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例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出现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伴随症状。
胃痛:胃痛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比如,胃溃疡患者可能有进食后疼痛,一段时间后缓解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进食-疼痛-缓解”规律;而胃炎患者的胃痛可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等表现。如果是胃穿孔引起的胃痛,除了剧烈腹痛外,还会出现腹肌紧张、板状腹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发病诱因
胰腺痛:胰腺痛的发生往往与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有密切关系。比如,短时间内大量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或者大量饮酒后,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从而出现胰腺痛。另外,胆石症等胆道疾病也是引起胰腺痛的常见诱因,因为胆道与胰腺的解剖关系密切,胆道结石等病变可导致胰液引流不畅,引发胰腺炎。
胃痛:胃痛的发生诱因多与饮食不规律、进食刺激性食物有关。比如,长期暴饮暴食、经常食用辛辣、油腻、过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胃部黏膜的损伤,导致胃痛。另外,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胃痛,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胃酸分泌等功能。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胰腺痛:多见于有胆道疾病史、长期大量饮酒、高脂血症的人群。例如,有胆囊结石的患者,由于胆道梗阻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发生胰腺的病变而出现疼痛;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可能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炎出现疼痛。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过高,也容易导致胰腺血管的脂质栓塞等情况,诱发胰腺疾病产生疼痛。
胃痛:多见于饮食不规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常见原因,从而导致胃痛发生;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痛等胃部不适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胃痛,但一般来说,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胃痛情况,而老年人可能因为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因素,在多种诱因下发生胃痛。
如果出现上腹部疼痛,不能简单根据疼痛表现自行判断是胰腺痛还是胃痛,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淀粉酶、脂肪酶检测、腹部超声、CT等)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