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咽峡炎与疱疹性咽峡炎在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治疗、好发人群及生活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急性咽峡炎病因多样,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急性咽峡炎起病可急可缓,疱疹性咽峡炎典型为急骤发热等;急性咽峡炎病程因病因而异,疱疹性咽峡炎病程1-2周;急性咽峡炎病毒感染对症、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对症,合并细菌感染才用抗生素;急性咽峡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疱疹性咽峡炎好发5岁以下小儿;两者患病期间均需休息、通风,饮食有不同注意事项。
小儿急性咽峡炎病因多样,可由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起,还可能与环境因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有关。例如,当小儿处于人群密集、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时,更容易受到病毒或细菌侵袭引发急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多发生在夏秋季,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儿童群体,尤其是5岁以下小儿。
临床表现方面:
小儿急性咽峡炎:起病可急可缓,一般有咽部疼痛、吞咽不适,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咽部检查可见咽峡部黏膜充血、肿胀,有散在或融合的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红晕,有时还可伴有扁桃体肿大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咽峡炎,临床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咽部脓性分泌物更明显。
疱疹性咽峡炎:典型表现为急骤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甚至更高,伴有咽痛,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等,咽部检查可见咽部充血,在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可见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病程及预后方面:
小儿急性咽峡炎:病程长短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在1-2周左右;细菌感染引起的若及时治疗,病程可缩短,一般规范使用抗生素后数天内症状可缓解,预后大多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并发症,如中耳炎、鼻窦炎等。
疱疹性咽峡炎:病程相对较有规律,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1-2周,预后较好,多数患儿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可痊愈,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在病程中需注意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儿。
治疗方面:
小儿急性咽峡炎: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咽痛明显时可使用清咽利喉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也是对症治疗,发热时采用合适的退热措施,咽痛明显时可局部使用缓解咽痛的药物,同时注意让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除非合并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加用抗生素。
好发人群及年龄因素影响:
小儿急性咽峡炎: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生,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发病,而不同年龄段小儿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和自身抵抗力不同,发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如新生儿发生急性咽峡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这与该年龄段小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对柯萨奇病毒A组的易感性较高有关,年龄较小的患儿在病程中更需关注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等情况,因为高热可能对小儿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
生活方式相关注意事项:
小儿急性咽峡炎: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小儿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在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咽部不适。
疱疹性咽峡炎:同样需要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勤开窗通风。饮食上要注意避免给患儿吃过热、过烫、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咽部溃疡处,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牛奶、蛋羹、果汁等,同时要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