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方面儿童因骨骼发育未成熟、老年人因骨量丢失和骨质量下降易骨折;性别上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下降骨折风险显著增加;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吸烟酗酒会增加骨折风险;病史方面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也会使骨折风险升高。
一、年龄因素
(一)儿童
儿童容易骨折可能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有关。儿童的骨骼中有机物含量相对较高,使骨骼弹性较好,但坚固性不足。例如,幼儿在学步阶段,骨骼承受的应力变化较大,且平衡能力较差,容易因摔倒等情况发生骨折,如常见的肱骨髁上骨折等。随着年龄增长,骨骼逐渐矿化,到青春期后期骨骼发育基本成熟,骨折风险相对降低,但儿童时期的骨骼特性是导致其容易骨折的重要年龄相关因素。
(二)老年人
老年人容易骨折主要是因为骨量丢失和骨质量下降。随着年龄增加,骨的代谢出现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老年人的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作用,如日常的弯腰、摔倒、咳嗽等都可能引发骨折,常见的有髋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量丢失加速,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二、性别因素
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骨折风险相对男性较低,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丢失加快,骨折风险显著增加。而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也会出现骨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女性在特定年龄段(如绝经后)更容易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骨折。例如,老年女性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骨量丢失加快。运动能够通过机械应力刺激骨组织,促进骨形成,维持骨量。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骨钙流失明显,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二)营养不均衡
1.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矿化。例如,青少年时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老年人钙摄入不足则会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增加骨折风险。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对骨骼的代谢也有重要调节作用。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影响骨骼健康。日照不足、膳食中维生素D含量低等都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增加骨折风险。
(三)吸烟与酗酒
1.吸烟:吸烟会影响骨代谢,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量丢失。同时,吸烟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从而使骨折风险升高。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骨的正常代谢。酒精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抑制钙的吸收,还会直接损害成骨细胞,导致骨量减少,增加骨折的易感性。
四、病史因素
(一)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的吸收,导致骨量丢失,增加骨折的风险。患者体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影响骨骼的代谢平衡,使骨骼变得脆弱。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的机制较为复杂。高血糖环境会影响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同时,糖尿病还可能引起血管病变,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骨骼的健康,增加骨折的发生概率。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骨折、髋部骨折等的风险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二)神经系统疾病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或平衡功能障碍,从而增加骨折风险。例如,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运动迟缓、平衡能力差,容易发生跌倒,进而引发骨折;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骨量丢失明显,也容易出现骨折。
(三)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可累及骨骼系统,导致关节破坏、骨质侵蚀等,影响骨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患者容易发生骨折。此外,风湿性疾病患者常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进一步增加骨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