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由HPV感染引起,分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病因与接触、皮肤破损、免疫低下等有关,表现各异,治疗有药物、物理等;鸡眼因机械刺激致角质增生,好发于足跖等,治疗有药物、物理等,预防分别从卫生、锻炼、选鞋等方面着手。
一、病因方面
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不同类型的HPV感染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疣,例如寻常疣多由HPV-2感染所致,跖疣多由HPV-1感染引起,扁平疣多由HPV-3、HPV-5等感染引起。HPV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皮肤破损是HPV感染的重要诱因,比如足部皮肤有微小破损时更易感染跖疣。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经常接触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皮肤疾病史、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感染疣的概率也会增加。
鸡眼:主要是由于长期机械刺激(如摩擦和压迫)引起,例如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穿鞋不合适(过紧、过窄或过硬)等,使得局部皮肤角质层过度增生,形成圆锥形角质栓,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表面。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长期从事站立工作、需要长时间行走的人群以及儿童(尤其喜欢奔跑玩耍、穿鞋不合适时)更容易发生鸡眼。
二、临床表现方面
疣
寻常疣:多发生于手部,初起为针尖大小的丘疹,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或更大,表面粗糙,角化明显,呈乳头样增生,质地坚硬,颜色多为正常肤色或棕灰色。
跖疣:发生于足底,尤其多见于足跟、跖骨头或跖间受压处。皮损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
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手背及前臂。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
鸡眼: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锥形角质栓,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因角质栓尖端压迫真皮层内的末梢神经,站立或行走时会引起疼痛。鸡眼好发于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也可见于手部,如长期握持工具者的手指。
三、治疗方面
疣
药物治疗:可外用维A酸乳膏、5%5-氟尿嘧啶软膏等,但药物治疗起效较慢,且可能有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对于不宜采用物理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儿童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谨慎,避免药物接触到周围正常皮肤。
物理治疗:常用的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等。冷冻治疗是利用低温使疣体坏死脱落,激光治疗则是通过激光的热能破坏疣体组织。物理治疗适用于疣体较小、数目较少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注意能量的控制,儿童皮肤娇嫩,治疗时更要精准操作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的损伤。
鸡眼
药物治疗:可外用鸡眼膏,其主要成分是水杨酸苯酚,具有溶解角质的作用,贴敷时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儿童使用鸡眼膏时要格外小心,防止误贴正常皮肤。
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也可采用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适用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鸡眼。对于儿童鸡眼,首先考虑非药物、非创伤性的方法,如选择合适的鞋子、减少行走和站立时间等,尽量避免采用有创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方面
疣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共用毛巾、拖鞋等个人物品。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要重视。
避免皮肤外伤,若有皮肤破损及时消毒处理。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保护皮肤,儿童在玩耍时要避免皮肤受伤,成年人也要注意工作、生活中避免皮肤不必要的损伤。
鸡眼
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应大小合适、舒适,避免过紧、过窄或过硬。
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适时休息并放松脚部。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脚部发育的鞋子,避免穿着成人不合适的鞋子,并且要控制儿童奔跑玩耍的时长,防止脚部过度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