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与肩椎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情况上均有不同。肩周炎发病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50岁左右多见,有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X线早期无异常,MRI可显示相关病变,以保守治疗为主,多数预后较好;肩椎炎常与颈椎病变相关,发病部位涉肩部和颈椎,有肩部及颈部相关症状,颈椎X线等可助诊断,针对颈椎病变治疗,预后与颈椎病变及治疗情况相关。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等,主要发病部位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包括肩关节囊、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肩关节周围的滑囊等。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常与肩关节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慢性劳损有关,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肩椎炎:相对来说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可能是指肩部与颈椎相关联的区域出现的炎症等问题。发病部位涉及肩部和颈椎区域的连接部位,颈椎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肩部区域,比如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可能导致肩部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其发病与颈椎的退变、慢性损伤、颈椎的不良姿势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史等人群易患。
二、症状表现
肩周炎:主要症状为肩关节疼痛,疼痛可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严重时日常生活如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部分患者可出现三角肌等肌肉萎缩。
肩椎炎:如果是颈椎病变相关的肩部不适,除了肩部可能出现的疼痛、活动轻度受限外,常伴有颈部的症状,如颈部疼痛、僵硬、活动不利,可伴有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及上肢,根据颈椎病变的不同,症状表现有所差异,比如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肩椎炎相关症状,可能会出现特定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异常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程较长者可见肩关节骨质疏松,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等部位可见钙化影;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肩关节囊增厚、肩关节腔积液、肩袖肌腱退变或部分撕裂等情况。
肩椎炎:如果是颈椎相关病变导致的肩部问题,颈椎X线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颈椎CT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颈椎MRI可明确颈椎间盘是否突出、脊髓及神经根是否受压等情况,肩部相关软组织可能有水肿等炎性改变,但主要病变在颈椎区域。
四、治疗原则
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肩部保暖、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康复锻炼(循序渐进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训练,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松解术等。
肩椎炎:如果是颈椎病变引起,首先针对颈椎病变进行治疗,颈椎病变的保守治疗包括颈部休息、颈椎牵引、颈部理疗(如颈椎针灸、推拿等)、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等,对于颈椎病变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如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后路减压术等,肩部的症状会随着颈椎病变的改善而有所缓解。
五、预后情况
肩周炎:大多数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锻炼可以缓解症状,恢复肩关节功能,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一般来说,发病早期干预治疗,预后相对更理想,年龄较轻、病情较轻的患者恢复可能性更大。
肩椎炎:预后与颈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相关。如果颈椎病变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肩部及相关症状也会逐渐改善;但如果颈椎病变较重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遗留长期的肩部不适、颈部不适甚至上肢功能障碍等问题,尤其是有严重神经受压等情况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