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是否不做手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包括骨折部位与类型(如椎体骨折根据压缩程度、髋部骨折多数需手术但特殊情况可保守、四肢长骨骨折依移位情况定)、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年龄影响手术耐受性、基础疾病增加手术风险)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已规范治疗有利决策,未开始需尽快启动),由多学科团队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骨折部位与类型
1.椎体骨折
对于轻度的椎体压缩骨折,若患者疼痛等症状较轻,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痛、抗骨质疏松治疗等。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对于椎体高度丢失不严重且无神经压迫症状的椎体骨折患者,通过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并配合适当的康复措施,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如果椎体压缩严重,导致脊柱畸形明显、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存在神经压迫风险时,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椎体成形术等。
不同年龄患者情况有差异,老年患者椎体骨折保守治疗时需注意长期卧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而年轻患者相对可能更适合积极手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和功能。
2.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较大的类型,一般来说,多数髋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因为髋部骨折后患者通常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手术,长期卧床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对于一些身体状况极差、存在多种严重基础疾病且预期寿命很短的患者,可能会选择保守治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在性别方面,老年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手术风险评估需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基础健康状况等。
3.四肢长骨骨折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四肢长骨骨折,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判断。如果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可考虑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但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质疏松的进展。然而,如果骨折移位明显,保守治疗难以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则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的控制,所以对于此类患者需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
二、患者全身健康状况
1.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对于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风险评估更为严格。例如,高龄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这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风险与保守治疗的风险。而年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全身状况相对较好,手术耐受性相对较高,更倾向于通过手术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2.基础疾病
若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会显著增加。对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要在内科情况稳定的前提下再考虑是否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伤口愈合风险增加,所以需要先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严重且基础疾病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能倾向于保守治疗,但要加强血糖等基础疾病的管理。
三、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
1.在决定治疗方案时,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情况也需考虑
如果患者已经在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折后手术或保守治疗的决策会相对更有利。因为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例如,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骨质量有所改善,对于骨折的愈合和患者整体骨骼健康状况的维持都有积极作用。但如果患者尚未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在骨折治疗的同时需要尽快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改善骨骼状况,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总之,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是否不做手术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骨折部位与类型、患者全身健康状况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由多学科团队(如骨科、内分泌科等)共同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