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常见病因包括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型、神经纤维瘤病性、综合征型和退变性等。特发性与遗传及青少年生长发育不平衡有关,好发于10-16岁青少年且女孩多见;先天性因胚胎发育脊柱分节或形成障碍致,新生儿婴幼儿期可发现;神经肌肉型由神经或肌肉疾病致肌肉力量失衡,发病与基础疾病相关;神经纤维瘤病性与该疾病累及脊柱组织有关,发病在儿童青少年期;综合征型是某些综合征表现,发病年龄因综合征而异;退变性发生于中老年人,因脊柱退变致稳定性下降引发,50岁以上多见,女性绝经后风险可能增加。
发病机制: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生相关。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女孩发病率相对较高。青少年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肉等组织的生长不平衡可能是引发特发性脊柱侧弯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青春期快速生长时期,脊柱两侧的肌肉力量不平衡,无法有效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从而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年龄与性别影响:好发于10-16岁的青少年,女孩由于在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与男孩有所不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使其更容易出现脊柱侧弯相关的生长不平衡情况,所以发病率相对较高。
先天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脊柱的分节不良或形成障碍所致。在胚胎早期,脊柱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椎体、椎弓等结构的发育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脊柱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存在侧弯畸形。例如,椎体的半椎体畸形,即部分椎体发育不全,使得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进而引起脊柱侧弯。
年龄与性别影响:先天性脊柱侧弯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就可能被发现,性别差异相对不似特发性脊柱侧弯那样明显,但具体的发病情况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有关。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由神经或肌肉疾病引起。如脑瘫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肌肉无力或痉挛,使得脊柱周围的肌肉力量失衡,无法正常维持脊柱的稳定,从而引发脊柱侧弯;脊髓灰质炎患者,也可能因为肌肉的麻痹或无力,出现脊柱侧弯。另外,一些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病变累及脊柱周围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也会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年龄与性别影响:这类脊柱侧弯的发病与基础疾病相关,不同基础疾病的发病年龄和性别特点不同。例如脑瘫患儿多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就表现出相关症状并逐渐出现脊柱侧弯;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病年龄则相对不固定,性别差异也不突出,但具体情况因个体的基础疾病而异。
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与神经纤维瘤病有关,是由于神经纤维瘤病累及脊柱相关组织,影响脊柱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神经纤维瘤病会导致脊柱周围的神经组织异常增生,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使得脊柱两侧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最终引发脊柱侧弯。
年龄与性别影响:发病年龄一般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性别差异不显著,主要与神经纤维瘤病的遗传特性和病变累及情况有关。
综合征型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是某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例如马方综合征,患者除了有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异常外,骨骼系统也会出现问题,包括脊柱侧弯。这是由于综合征所涉及的基因异常影响了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脊柱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改变,引发脊柱侧弯。
年龄与性别影响:发病年龄因不同综合征而异,性别差异也不突出,主要取决于具体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点和遗传因素等。
退变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是由于脊柱退变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病变等,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脊柱为了适应这种退变后的力学改变,逐渐发生侧弯。例如,椎间盘退变后高度降低,脊柱两侧的力学平衡被打破,椎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进而引发脊柱侧弯。
年龄与性别影响: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骨质流失相对较快,可能会使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发病风险相对增加,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