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打钢钉手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包括神经损伤相关的神经根损伤(致相应支配区域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老年患者风险高)和脊髓损伤(致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与手术操作相关);内固定相关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与术后活动、自身骨质量有关,骨质疏松患者风险高)及内固定物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疼痛不适);脊柱活动度改变相关的脊柱僵硬(与康复锻炼情况有关,老年患者风险高)和相邻节段退变加速(术后应力改变致相邻节段退变,老年患者更常见);还有腰部慢性疼痛(约10%-15%患者出现,影响生活质量,不同患者比例有差异)。
一、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
神经根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当等原因损伤神经根,患者可能出现手术节段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严重时可伴有肌力下降。有研究表明,在腰椎骨折手术中,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2%,这与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以及患者自身腰椎局部解剖结构的变异等因素有关。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神经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神经对损伤的耐受能力下降,发生神经根损伤后遗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脊髓损伤: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脊髓损伤的发生与手术中对脊髓的直接压迫、牵拉或血供破坏等因素相关,例如严重的腰椎骨折合并有明显椎管内占位,手术减压过程中如果操作粗暴,就可能引起脊髓损伤。
二、内固定相关后遗症
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随着患者术后的活动等,内固定物可能出现松动甚至断裂情况。这与患者术后过早过度活动、自身骨质量等因素有关。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其骨密度降低,骨强度下降,内固定物更容易出现松动、断裂,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率较非骨质疏松患者高3-5倍。一般来说,年轻且骨质量良好的患者发生内固定物问题的风险相对较低,而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风险较高。
内固定物刺激周围组织:钢钉等内固定物可能会对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产生刺激,引起局部疼痛不适。这种情况在术后早期可能较为明显,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可能逐渐适应,但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存在局部的隐痛等症状。例如,内固定物突出于软组织表面时,更容易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
三、脊柱活动度改变相关后遗症
脊柱僵硬:腰椎骨折术后,由于需要一定时间的制动,脊柱的活动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脊柱僵硬的情况。患者会感觉腰部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等动作不如术前灵活。长期的脊柱僵硬可能会导致脊柱周围肌肉的废用性萎缩等问题。一般来说,术后康复锻炼是否及时、规范对脊柱活动度的影响较大,康复锻炼开始较晚或锻炼不规范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脊柱僵硬的后遗症。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康复能力较强,发生脊柱僵硬的程度可能相对较轻,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相对较慢,脊柱僵硬的风险更高。
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腰椎骨折打钢钉手术后,脊柱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椎体等结构退变加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邻节段可能出现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新的腰部疼痛等症状。有研究发现,腰椎骨折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在术后5-10年可达10%-15%,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因为老年患者本身脊柱退变的基础就存在,术后应力改变进一步加速了退变进程。
四、其他后遗症
腰部慢性疼痛:部分患者在腰椎骨折打钢钉手术后仍会存在腰部的慢性疼痛,其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手术创伤、肌肉损伤修复不良、神经损伤修复不佳以及脊柱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据统计,约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术后腰部慢性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发生腰部慢性疼痛的比例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术后疼痛的管理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疼痛耐受较差的患者,如女性患者可能相对更易受慢性疼痛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