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胀痛腹泻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食物中毒、食物过敏、暴饮暴食)、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及其他因素(腹部着凉、药物副作用)。对于相关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婴幼儿要防脱水,儿童成人需详问病史等并检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腹部胀痛、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病程一般为3-8天,粪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
2.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各年龄段均可感染。诺如病毒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部胀痛较为常见,其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2-48小时。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腹泻。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常见的感染途径。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腹泻粪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腹痛多为脐周隐痛或胀痛。
2.沙门氏菌:常见的感染源为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沙门氏菌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次数较多,粪便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腹部胀痛明显,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如毒蘑菇、发芽土豆等。食物中毒可导致腹部胀痛、腹泻,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食用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在数小时内发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2.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进食过敏食物后,胃肠道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症状。儿童对食物过敏较为常见,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可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表现。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部胀痛、腹泻。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
(二)肠道疾病
1.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排便后症状可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腹泻,粪便多为糊状,可伴有黏液,腹部胀痛在排便前较为明显。
2.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胀、发热等全身症状;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隐痛,腹泻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
(三)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可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痛、腹泻。尤其是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腹部着凉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表现为突然的腹部胀痛、腹泻,粪便多为稀便。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如抗生素、泻药等。长期服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服用某些泻药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腹泻和腹部不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腹部胀痛腹泻。
对于出现腹部胀痛腹泻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是婴幼儿出现该症状,要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因为婴幼儿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和成人,要详细询问病史、饮食情况等,必要时进行粪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