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需从隔离休息、口腔皮肤护理、病情监测、环境要求及特殊人群注意等方面护理,发病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保证充足休息,做好口腔皮肤清洁护理,监测体温及其他重症表现,保持室内通风适宜温度湿度,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需特殊关注护理。
一、隔离与休息
1.隔离措施: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发病后应及时隔离患儿,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这是因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隔离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人群,尤其是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防止疾病在人群中蔓延。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其日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的消毒处理。
2.休息要求:患儿需要充足的休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休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陪伴和照顾,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二、口腔护理
1.清洁方法: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擦拭口腔。因为口腔内可能会出现疱疹、溃疡等,清洁口腔可以减少细菌滋生,预防继发感染。例如,用消毒棉球蘸取适量的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患儿口腔黏膜,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疱疹部位。
2.饮食注意:饮食宜清淡、温凉、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过烫的食物会刺激口腔内的疱疹和溃疡,引起疼痛,加重患儿的不适。可以给患儿提供如牛奶、稀粥、果汁等食物,既保证营养摄入,又减少对口腔的刺激。
三、皮肤护理
1.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物,衣服要宽松、柔软,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手足口病患儿的手部、足部、臀部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皮疹,清洁皮肤可以防止皮疹感染。比如,每天为患儿洗澡时,动作要轻柔,用温水清洗,洗完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2.皮疹观察:密切观察皮疹的变化,如皮疹是否有破溃、感染等情况。如果皮疹出现破溃,要防止患儿搔抓,可适当涂抹一些促进皮肤修复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修剪患儿的指甲,避免搔抓导致皮疹破损继发细菌感染。
四、病情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手足口病可能伴有发热症状,若体温超过38.5℃(3个月-2岁患儿)或更高,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但要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降温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其他症状观察:留意患儿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需立即就医。例如,若患儿突然出现精神差、频繁呕吐,可能是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应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
五、环境要求
1.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室内病毒的浓度,为患儿创造一个相对清洁的居住环境。
2.温度湿度适宜: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患儿感到舒适,有利于病情恢复。例如,在冬季可以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病情,严格按照上述的隔离、护理、监测等要求进行护理。在喂养方面,要注意奶瓶、奶嘴等的消毒,避免因饮食器具不洁导致感染加重。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果患儿本身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这类患儿的隔离措施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以防止再次感染或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