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由疥螨引起,传播途径多样,需结合人群特点预防。其传播途径包括直接皮肤接触(家庭成员间密切接触、性接触、特殊人群接触)、间接接触(共用物品、特殊环境暴露)及垂直传播与特殊场景(母婴传播、医疗场所传播)。不同人群传播风险不同,儿童与青少年因集体活动增加风险,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且常需护理,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状易不典型。阻断措施包括环境消毒、个人防护及早期诊断与隔离。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低龄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用药安全及防护。总之,早期识别症状、切断传播途径、规范治疗是控制疥疮疫情的关键。
一、疥疮的传播途径
疥疮是由疥螨(Sarcoptesscabiei)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类,需结合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年龄及病史特点综合分析:
1.直接皮肤接触传播
1.1家庭成员间密切接触:疥螨通过皮肤直接接触传播,家庭成员间共用床铺、衣物或长期近距离接触(如拥抱、同睡)是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及老年人因免疫力较弱,更易通过此类接触感染。
1.2性接触传播:性行为中皮肤密切接触是疥疮传播的高风险途径,尤其多见于年轻性活跃人群。需注意,疥疮并非性病,但性接触是其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1.3特殊人群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接触疥螨后,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且可能表现为更严重的泛发性疥疮。
2.间接接触传播
2.1共用物品传播:疥螨可在衣物、毛巾、床单等织物上存活24~72小时,通过共用此类物品可引发感染。集体生活环境(如学校、宿舍、养老院)是此类传播的高发场景。
2.2特殊环境暴露:长期居住在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或接触被疥螨污染的家具、座椅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垂直传播与特殊场景
3.1母婴传播:新生儿可能通过与感染母亲的密切接触(如哺乳、怀抱)感染疥疮,需特别关注产褥期卫生管理。
3.2医疗场所传播:医院、护理机构中,若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可能通过共用医疗器械或护理人员手部接触引发交叉感染。
二、不同人群的传播风险与预防建议
1.儿童与青少年
1.1风险特点:儿童皮肤薄嫩,疥螨更易侵入,且因表达能力有限,常延误诊断。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学校)增加传播风险。
1.2预防建议:家长需定期检查儿童皮肤,避免共用衣物、毛巾;学校应加强卫生教育,发现病例后及时隔离消毒。
2.老年人
2.1风险特点:免疫力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且常因行动不便需他人护理,增加传播风险。
2.2预防建议:养老机构需定期消毒环境,护理员操作前应严格手卫生;家庭护理中避免与患者共用床上用品。
3.免疫功能低下者
3.1风险特点:HIV感染者、器官移植患者等因免疫抑制,疥疮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泛发性红斑),易误诊或漏诊。
3.2预防建议:此类人群需定期皮肤检查,避免与疥疮患者接触;确诊后应联合皮肤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三、传播途径的阻断措施
1.环境消毒:感染者衣物、床单需用5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或密封保存72小时以上;家具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共用个人物品,接触患者后需彻底洗手;护理疥疮患者时建议佩戴一次性手套。
3.早期诊断与隔离:发现皮肤瘙痒、夜间加重、指缝丘疹等典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隔离治疗,避免家庭内传播。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孕妇与哺乳期女性:确诊疥疮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期间需暂停母乳喂养,防止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2.低龄儿童:2岁以下儿童禁用部分外用药物(如林旦乳膏),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剂型(如硫磺软膏)。
3.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抗疥螨药物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疥疮的传播途径多样,需结合人群特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早期识别症状、切断传播途径、规范治疗是控制疫情的关键。特殊人群需加强防护,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