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综合征,憋尿可通过直接影响泌尿系统引发尿路感染及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等引发肾脏病变增加尿毒症风险,不同人群憋尿致尿毒症风险有差异,儿童、成年、老年群体受影响不同,应养成良好排尿习惯、关注肾脏健康监测及特殊人群特别注意来预防憋尿导致尿毒症。
一、尿毒症的定义及基本病因
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综合征,此时肾脏已严重受损,无法正常行使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功能。其常见基本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肾脏本身的疾病,以及多囊肾等遗传性肾病等。
二、憋尿与尿毒症的关联分析
(一)憋尿对泌尿系统的直接影响
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处于过度充盈状态,膀胱壁的血管受压,影响膀胱的正常血液循环,降低膀胱的抵抗力,容易引发尿路感染。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憋尿的人群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排尿的人群。而反复的尿路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会逐渐累及肾脏,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憋尿引发肾脏病变进而增加尿毒症风险
1.引发肾盂肾炎:憋尿导致尿液在肾盂内停留时间延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上行感染引发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若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肾盂肾炎,会逐步破坏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等功能。长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以一些长期有憋尿习惯的人群随访研究为例,其中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较无憋尿习惯人群高,进而增加了向尿毒症进展的可能性。
2.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憋尿时,腹腔内压力升高,会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肾脏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长期的血流灌注不足会使肾脏的滤过率下降,肾脏的代谢废物排泄能力逐渐减弱,长此以往,肾脏功能会逐步受损,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三、不同人群憋尿对尿毒症风险的影响差异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泌尿系统还处于发育阶段,膀胱容量相对较小,更不能长时间憋尿。儿童长期憋尿不仅容易引发尿路感染,还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例如,一些婴幼儿时期经常被长时间憋尿的儿童,后续检查发现肾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相对于正常排尿的儿童,其日后发生慢性肾脏病进而进展到尿毒症的风险更高。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排尿习惯,及时让儿童排尿,避免憋尿对其泌尿系统和肾脏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二)成年群体
成年人群中,一些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憋尿的人,若本身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憋尿会进一步加重对肾脏的损害,显著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几率。而本身肾脏健康的成年人,偶尔一次憋尿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尿毒症,但长期憋尿也会潜移默化地损害肾脏功能,增加未来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
(三)老年群体
老年人的肾脏功能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憋尿对老年人群肾脏的影响更为明显。老年人长期憋尿更容易引发尿路感染,且肾脏修复能力较差,一旦发生肾脏炎症等病变,进展为慢性肾脏病并发展到尿毒症的速度可能比年轻人更快。同时,老年人往往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憋尿导致的肾脏功能受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情。
四、预防憋尿导致尿毒症的建议
(一)养成良好排尿习惯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等到有明显尿意才去排尿,一般建议每隔2-4小时排尿一次,保持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关注肾脏健康监测
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除了避免憋尿外,还应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脏病变并及时干预治疗,延缓向尿毒症进展的进程。
(三)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
儿童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排尿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排尿习惯;老年人群要更加留意自身排尿状况,如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或排尿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保护肾脏功能,降低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