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过敏与乳糖不耐受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管理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蛋白过敏是机体对食物蛋白过度免疫反应,乳糖不耐受是乳糖消化吸收障碍,需分别通过不同方式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和成人在两类情况中也有不同的应对要点。
蛋白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蛋白分子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常见的引起过敏的食物蛋白有牛奶中的酪蛋白、乳清蛋白等。当机体的免疫系统误将这些蛋白当作有害物质时,会启动免疫应答,释放如组胺等介质,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涉及皮肤(如皮疹、瘙痒)、消化道(如呕吐、腹泻)、呼吸道(如喘息、咳嗽)等多个系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发生。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不足,或因肠道疾病、药物等原因导致乳糖酶活性降低,使得乳糖不能在小肠内被充分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乳糖不耐受,婴幼儿期可能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有关,成人则多因肠道疾病等后天因素导致。
症状表现
蛋白过敏的消化道症状除了腹泻外,还可能有呕吐、拒食等表现,皮肤症状常见湿疹、荨麻疹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不同年龄的蛋白过敏患儿,症状表现有差异,婴儿可能表现为频繁哭闹、生长发育迟缓等。
乳糖不耐受主要表现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的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常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一般无呕吐、皮肤等其他系统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摄入乳糖的量相关。
诊断方法
蛋白过敏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食物激发试验、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蛋白过敏的金标准,但具有一定风险,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可以初步筛查是否对某种蛋白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能辅助判断过敏状态。对于婴幼儿,还需考虑生长发育等情况。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受试验、粪便乳糖测定等。氢呼气试验是通过检测呼气中氢的浓度来判断乳糖是否被消化吸收,若氢浓度升高则提示乳糖不耐受;乳糖耐受试验是口服一定量乳糖后检测血糖变化,若血糖升高不明显则提示乳糖不耐受;粪便乳糖测定则是检测粪便中乳糖的含量来辅助诊断。
治疗与管理
蛋白过敏的治疗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需避免食用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可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等特殊配方奶粉。对于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儿,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等急救药物。不同年龄的患儿,在选择替代奶粉时需考虑其营养需求和消化耐受情况,婴儿期要确保营养供应以支持生长发育。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主要是减少乳糖的摄入,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食品,如低乳糖牛奶、乳糖酶添加的奶粉等。对于婴幼儿,还可以在喂奶前添加乳糖酶,帮助消化乳糖。不同年龄人群在选择替代食品时要考虑其口感、营养成分等,确保日常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
蛋白过敏的婴幼儿: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奶粉,密切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过敏可能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生长迟缓。家长要注意排查所有可能含过敏原的食物,包括辅食中的成分,如某些添加了牛奶蛋白的米粉等。
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若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对于因感染等后天因素导致的乳糖不耐受,在感染控制后可尝试逐渐恢复含乳糖食物的摄入,并观察反应。要注意保证婴幼儿的液体摄入,防止腹泻导致脱水。
成人
蛋白过敏的成人:需注意饮食中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某些含特定蛋白的保健品、药物辅料等。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过敏史,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
乳糖不耐受的成人:要注意饮食中乳糖的含量,选择合适的乳制品或替代食品,如喝酸奶(部分人群可能对酸奶中的蛋白不过敏且酸奶中乳糖已部分分解)等,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加重消化道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