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发生与菌斑微生物、局部促进因素及全身易感因素有关。菌斑微生物是始动因子,特定致病菌会引发炎症;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位异常与错颌畸形,分别通过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等促进牙周炎;全身易感因素有糖尿病、吸烟、遗传因素及其他全身疾病,糖尿病影响机体抵抗力与胶原蛋白代谢,吸烟降低牙龈抵抗力等,遗传因素与其他全身疾病也会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不同人群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容易在牙齿表面堆积,若不及时清除,随着年龄增长,患牙周炎的风险会增加;成年人中,长期吸烟、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菌斑微生物的致病性可能会增强,因为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有利于菌斑微生物的繁殖和致病。
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根据其沉积部位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上,龈下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下的牙面。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阻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例如,龈下牙石与牙周炎的进展关系密切,它会直接刺激牙周袋内壁的组织,引发炎症。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长期的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萎缩,局部牙龈组织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比如,牙齿排列不齐、邻面龋等情况容易导致食物嵌塞,青少年由于牙齿替换等原因,相对更容易出现食物嵌塞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牙周炎。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贴合、表面不光滑等,会成为菌斑附着的场所,并且会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炎症,长期可发展为牙周炎。例如,活动义齿的基托边缘如果过长或过短,不合适地刺激牙龈,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中老年人佩戴义齿后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洁和义齿的维护,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牙位异常与错颌畸形:某些牙齿的错位、扭转等牙位异常情况,会使局部牙齿不易清洁,菌斑容易堆积,增加了牙周炎的发生风险。错颌畸形患者,如深覆合、牙列拥挤等,由于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异常,口腔卫生难以维持,菌斑容易滞留,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错颌畸形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果不及时矫正,患牙周炎的可能性会增加。
全身易感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使其吞噬和杀菌能力下降,机体对菌斑微生物的抵抗力减弱。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菌斑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的胶原蛋白代谢出现异常,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例如,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炎往往病情较重,且不易控制。
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牙龈的小血管收缩、血流减少,降低牙龈的抵抗力。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干扰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等。吸烟者患牙周炎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而且病情更严重,复发率也更高。青少年吸烟的话,会进一步加重对牙周组织的损害,影响口腔健康的正常发育。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牙周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背景的人群,其牙周组织对菌斑微生物的易感性更高。例如,家族中有牙周炎患者的个体,其患牙周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与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比如,即使有遗传易感性,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等,也可能降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其他全身疾病:一些其他全身疾病也可能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感染;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异常会影响牙槽骨的结构和密度,进而影响牙周组织的支持,增加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对于这些患有其他全身疾病的人群,在关注自身原发疾病的同时,更要注意口腔卫生,积极预防牙周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