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肾小球损伤有关,涉及抗原抗体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继发性包括感染相关(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相关(实体肿瘤、血液系统肿瘤),不同人群发病原因有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发病原因有别,有相关病史人群患膜性肾病风险高需密切关注肾脏情况。
抗原抗体反应:体内存在的某些隐蔽抗原或循环中的自身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引发肾小球损伤。目前研究发现,磷脂酶A2受体(PLA2R)是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靶抗原,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上皮细胞表面的PLA2R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启动后续的免疫炎症反应。
遗传因素:部分研究表明,原发性膜性肾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膜性肾病的风险,例如HLA-DR3等基因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环境因素:一些环境因素可能参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例如,感染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可能通过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异常,间接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此外,某些药物(如青霉胺等)也可能作为半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诱发膜性肾病,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继发性膜性肾病
感染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是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膜性肾病。研究显示,约10%-20%的膜性肾病患者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膜性肾病。丙肝病毒感染后,同样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损伤。有报道称,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膜性肾病占继发性膜性肾病的一定比例,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治疗难度较大。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肾脏,引起膜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约5%-1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膜性肾病为主要肾脏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膜性肾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等)与相关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膜性肾病,但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其引起膜性肾病的比例相对较低。
肿瘤相关
实体肿瘤:某些实体肿瘤,如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可能引起膜性肾病。肿瘤细胞可产生某些抗原物质,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例如,肺癌患者中约有1%-2%可合并膜性肾病。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患者在肿瘤得到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肾脏病变可能有所改善。
血液系统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也可导致膜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可与肾小球基底膜成分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者直接损伤肾小球细胞,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中继发性膜性肾病相对较少见,多以原发性为主;而中老年患者中,肿瘤相关的继发性膜性肾病相对增多。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膜性肾病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易感性。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间接增加膜性肾病的发病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肿瘤病史或慢性感染病史的人群,患膜性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肾脏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膜性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