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有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问题。感染因免疫功能受抑等致多部位感染,儿童及老年患者情况不同,需注意生活方式;血栓栓塞因高凝状态致,老年及女性患者风险高,要避免久卧等;急性肾损伤由有效血容量不足、管型堵塞等致,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患者风险有别,要监测肾功能等;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由大量蛋白尿等致,女性及饮食不当可加重,要注意优质蛋白摄入、低脂饮食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较于成人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预防。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本身抵抗力就相对较弱,加上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发生感染后的治疗难度也较大,预后相对更差。
生活方式注意:患者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感冒;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血栓、栓塞并发症
原因及机制:肾病综合征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大量蛋白尿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而尿中丢失抗凝血酶Ⅲ等,同时高脂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亢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常见的有肾静脉血栓,其他如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也较为常见。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10%-50%。
特殊人群情况: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本身血液就相对黏稠,再加上肾病综合征导致的高凝状态,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对于女性患者,如果合并有雌激素水平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血液的高凝状态,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几率。
注意事项: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卧床,病情允许时可适当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单侧腰部剧烈疼痛、血尿加重等要警惕肾静脉血栓;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要考虑肺栓塞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急性肾损伤
原因及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能因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引起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另外,大量蛋白尿引起肾小管腔内管型形成,可导致肾小管堵塞,引起肾性急性肾损伤;还有可能因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因素诱发急性肾损伤。例如,在使用某些抗生素等药物时,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肾脏的特殊病理生理状态,更容易受到药物的肾毒性损伤。
年龄与病史影响: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如果病史较长、病情反复,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再合并肾病综合征时,发生急性肾损伤后恢复相对困难。有基础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发生肾病综合征时,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几率也会增加。
应对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对于存在有效血容量不足的患者,要适当补充血容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加重心脏负担;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需使用应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原因及机制:大量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引起蛋白质代谢紊乱;同时,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加,尤其是脂蛋白合成增加,导致高脂血症等脂肪代谢紊乱。长期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如导致患者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加重肾小球硬化等。
性别与生活方式关联: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如果合并有内分泌紊乱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程度。患者如果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会进一步加重脂肪代谢紊乱,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干预要点:在饮食方面,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但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在合理范围;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要限制脂肪的摄入,采用低脂肪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同时要注意监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