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原因包括饮食(婴幼儿乳类及幼儿儿童饮食结构问题)、生理(肠道功能不成熟、先天性肠道畸形)、其他(生活习惯、疾病影响);治疗有非药物干预(饮食调整、培养排便习惯、增加活动量)、药物治疗(谨慎用药)、针对疾病治疗(如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婴儿期调整饮食循序渐进并观察反应、轻柔培养排便习惯,幼儿及儿童期关注心理、选合适运动、遵医嘱治疗疾病相关便秘。
一、小儿便秘的原因
(一)饮食因素
1.婴幼儿期:婴儿以乳类为主食,若乳中糖量不足,会使大便干燥;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纤维素过少,也易导致便秘。例如人工喂养的婴儿,牛奶中酪蛋白、钙含量较高,相对难消化,若不能合理搭配辅食,就容易引发便秘。
2.幼儿及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饮食结构向成人过渡,若挑食、偏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过少,而高油、高糖、精细加工食物摄入过多,会影响肠道蠕动,造成便秘。
(二)生理因素
1.肠道功能不成熟:婴幼儿的肠道神经调节功能、排便反射发育尚不完善。比如新生儿出生后数月,排便反射才逐渐完善,在此之前容易出现排便不规律的情况。
2.先天性肠道畸形:如先天性巨结肠,由于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痉挛,粪便通过困难,引起顽固性便秘,多在新生儿期即出现症状,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等。
(三)其他因素
1.生活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不定时排便,孩子可能会抑制便意,久而久之导致便秘;缺乏运动,小儿活动量少会使肠道蠕动减慢,也易引发便秘。
2.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儿便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弱,可出现便秘症状;还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等,会影响排便的神经调控,导致便秘。
二、小儿便秘的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饮食调整
婴幼儿:对于婴儿,若因乳类因素导致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乳方,如选择含有适度水解蛋白等更易消化成分的配方奶;添加辅食时,逐渐引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苹果泥、香蕉泥等,蔬菜可从菜汤逐渐过渡到碎菜等。
幼儿及儿童: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橙子、梨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减少精细食物的过量食用,保证饮食均衡。
2.培养排便习惯:帮助小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建议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孩子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培养其肠道对排便的反射。
3.增加活动量:鼓励小儿适当增加活动,如进行爬行、走路、跑步等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
(二)药物治疗
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例如可使用开塞露等润滑性泻药,通过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来促进排便,但应避免长期依赖;对于因肠道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便秘,可能会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
(三)针对疾病的治疗
如果是由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疾病引起的便秘,多需要外科手术等针对性治疗来解决原发病,从而缓解便秘症状。例如先天性巨结肠多需进行手术治疗来重建肠道的正常神经支配和蠕动功能。
三、特殊人群(小儿)便秘的温馨提示
(一)婴儿期
婴儿消化系统娇嫩,在调整饮食时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改变饮食导致胃肠不适应。同时,注意观察婴儿使用新的配方奶或辅食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若有应及时调整。在培养排便习惯时,要轻柔对待婴儿,避免因强制排便给婴儿造成心理阴影或身体损伤。
(二)幼儿及儿童期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些孩子可能因排便不适而抗拒排便,家长应给予理解和耐心引导,避免斥责等不良刺激。在增加活动量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确保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状态下进行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因疾病导致的便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儿,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带孩子复查甲状腺功能,规律用药,密切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排便情况,若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